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邪侵肺卫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痧疹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证候分析]邪犯肺卫,郁于肌表,则发热、头痛畏寒;邪毒攻喉,故咽喉红肿疼痛;毒邪外泄,发于肌肤则皮肤潮红,痧疹隐现。本证见于起病之初,为时较短,很快时邪入内,转为毒炽气营证。
[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常用药:桔梗、射干、甘草、牛蒡子清热利咽;荆芥、蝉蜕、浮萍、豆豉、葛根疏风解肌透表;金银花、连翘、大青叶、僵蚕清热解毒。颈部臖核肿痛者加夏枯草、紫花地丁、浙贝母清热软坚化痰;红肿者加板蓝根清咽解毒;汗出不畅者加薄荷、防风祛风发表。
(2)毒炽气营
[证候]壮热不解,烦躁口渴,咽喉肿痛,伴有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瘀点。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1~2日舌苔黄糙,舌质起红刺,3~4日后舌苔剥脱,舌面光红起刺,状如草莓,脉数有力。
[证候分析]时邪热毒炽盛,燔灼气分则壮热烦躁口渴;毒热上攻咽喉则咽喉肿痛糜烂;毒热内迫营血,则疹红如丹甚至色紫有瘀点;舌质红起刺、状如草莓均为毒炽气营之象。本证是本病的主要阶段,由邪侵肺卫证很快转化而成。
[治法]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常用药:水牛角、赤芍、牡丹皮、石膏清气凉营;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泻火解毒;地黄、石斛、芦根、玄参清热护阴生津。丹痧布而不透,壮热无汗者加淡豆豉、浮萍发表透邪;苔糙便秘,咽喉腐烂者加大黄、玄明粉通腑泻火。
(3)肺胃阴伤
[证候]丹痧布齐后1~2日,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或见低热,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约2周后可见皮肤脱屑、蜕皮。
[证候分析]邪毒外透,则身热渐退,咽喉肿痛减轻;肺胃阴伤,故口干唇燥,皮肤干燥脱屑;舌红少津、苔剥脱均为肺胃阴伤之象。
[治法]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麦冬、玉竹清润燥热而滋养肺胃之阴液;天花粉生津止渴;甘草清火和中;白扁豆健脾和胃;桑叶疏解肺中燥热。口干咽痛,舌红少津明显者加玄参、桔梗、芦根养阴清热润喉;大便秘结难解者加瓜蒌仁、火麻仁清肠润燥;低热不退者加地骨皮、银柴胡、地黄退热除蒸。
2.外治疗法
(1)针刺治疗
1)取穴:大椎、合谷(双)、曲池(双)、少商(双)。大椎穴,用毫针向上斜刺,快速捻转2次出针;合谷、曲池用毫针直刺,快速捻转3次出针;少商穴用毫针点刺,挤出少许血液。
2)发热咽痛者针刺风池、天柱、合谷、曲池、少商、膈俞、血海、三阴交,每次选2~3穴,用泻法,每日1次。咽喉肿痛者,实热证以大肠、肺、胃经取穴,选取翳风、合谷,或少商、尺泽、合谷、陷谷,或少商(或商阳,或委中)三棱针针刺放血;阴虚证以肾经取穴,选取太溪、照海、鱼际、便秘加丰隆穴。
(2)药物外治
1)珠黄散、锡类散、冰硼散:取药少许,吹于咽喉。用于咽喉肿痛、溃烂者。
2)玉钥匙散:西瓜霜、硼砂各15g,白僵蚕10g,冰片、朱砂各2g,研极细末,适量吹喉,每日3~4次。适用于咽喉赤肿而尚未腐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