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本证

(1)肺脾气虚

[证候]全身水肿,面目为著,尿量减少,面白身重,气短乏力,纳呆便溏,自汗出,易感冒,或有上气喘息,咳嗽,舌淡胖,脉虚弱。

[证候分析]本证以头面肿甚,自汗出,易感冒,纳呆便溏,自汗气短乏力为特点。轻证可无水肿,但有自汗、易感冒的特点。本证多见于病程的早期或激素维持治疗阶段。

[治法]益气健脾,宣肺利水。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常用药:黄芪、白术益气健脾;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健脾利水;桂枝、防己宣肺通阳利水。水肿明显者,加生姜皮、陈皮、大腹皮以利水行气;伴上气喘息、咳嗽者,加麻黄、苦杏仁、桔梗宣肺止咳;常自汗出而易感冒者,重用黄芪,加防风、煅牡蛎,取玉屏风散之意益气固表;若同时伴有腰脊酸痛者,多为肾气虚之证,加用五味子、菟丝子、肉苁蓉滋养肾气。

(2)脾肾阳虚

[证候]全身明显水肿,按之深陷难起,腰腹下肢尤甚,面白无华,畏寒肢冷,神疲蜷卧,小便短少不利,可伴有胸水、腹水,纳少便溏,恶心呕吐,舌质淡胖或有齿印,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大量蛋白尿持续不消,病情加剧者。临床以高度水肿,面白无华,畏寒肢冷,小便短少不利为辨证要点。若肾阳虚偏重者,则形寒肢冷,面白无华,神疲倦卧为突出;若脾阳虚偏重者,则腹胀满,纳差,大便溏泄。

[治法]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方药]真武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制附子、干姜温肾暖脾;黄芪、茯苓、白术益气健脾;桂枝、猪苓、泽泻通阳化气行水。腹部胀满、纳差者,加草果、厚朴、木香、大腹皮行气导滞;肢冷畏寒者,加淫羊藿、仙茅、巴戟天、杜仲温补肾阳;兼有咳嗽、胸满气促不能平卧者,加用防己、椒目、葶苈子泻肺利水。兼有腹水者,加牵牛子、带皮槟榔行气逐水。

(3)肝肾阴虚

[证候]水肿或重或轻,头痛头晕,心烦躁扰,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或有面色潮红,目睛干涩或视物不清,痤疮,失眠多汗,舌红苔少,脉弦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素体阴虚,过用温燥或利尿过度,尤多见于大量使用激素者,水肿或轻或无。临床以头痛头晕、心烦易怒、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为特征。偏于肝阴虚者,则头痛头晕,心烦躁扰,目睛干涩明显;偏于肾阴虚者,口干咽燥、手足心热、面色潮红突出;阴虚火旺则见痤疮、失眠、多汗等。

[治法]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常用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滋补肝肾三阴以治其本;牡丹皮、茯苓、泽泻渗湿浊、清虚热以治其标;知母、黄柏、女贞子、墨旱莲滋阴清热泻火。肝阴虚突出者,加用沙参、沙苑子、菊花、夏枯草养肝平肝;肾阴虚突出者,加枸杞子、五味子、天冬滋阴补肾;阴虚火旺者,重用地黄、知母、黄柏滋阴降火;有水肿者,加车前子等以利水。

(4)气阴两虚

[证候]面色无华,神疲乏力,汗出,易感冒或有水肿,头晕耳鸣,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暗红,手足心热,舌质稍红,舌苔少,脉细弱。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病程较久,或反复发作,或长期、反复使用激素后,其水肿时有反复者。本证的气虚是指脾气虚,阴虚是指肾阴虚。其中以汗出、反复感冒、神疲乏力为气虚特点;阴虚则以头晕耳鸣、口干咽燥、长期咽痛、咽部暗红、手足心热为特征。此外,在激素减撤过程中,患儿由阴虚转向阳虚,而见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少气懒言,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舌质由红转淡,此乃阴阳两虚之证,临床应注意鉴别。

[治法]益气养阴,化湿清热。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黄芪。常用药:黄芪、地黄、山茱萸、山药益气养阴;茯苓、泽泻、牡丹皮健脾利湿清热。气虚证突出者,重用黄芪,加党参、白术增强益气健脾之功;阴虚偏重者,加玄参、怀牛膝、麦冬、枸杞子以养阴;阴阳两虚者,应加益气温肾之品,如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等以阴阳并补。

标证

(1)外感风邪

[证候]发热,恶风,无汗或有汗,头身疼痛,流涕,咳嗽,或喘咳气急,或咽痛乳蛾肿痛,舌苔薄,脉浮。

[证候分析]本证可见于肾病的各个阶段,尤多见于肾病的急性发作之始,或缓解期复发之初。此乃气虚表卫不固,加之长期使用激素或细胞毒药物,时免疫功能低下,卫外功能更差,易于感受风邪所致。临床应区别风寒或风热之不同。外感风寒以发热、恶风寒、无汗、头身疼痛、流清涕、咳痰稀白、舌淡、苔薄白、脉浮紧为特点;外感风热则以发热、有汗、口渴、咽红、流浊或黄涕、舌红、脉浮数为特征。如见喘咳气急,肺部细湿啰音者,则属风邪郁肺之证。

[治法]外感风寒辛温宣肺祛风。外感风热辛凉宣肺祛风。

[方药]外感风寒,麻黄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苦杏仁发汗祛风,宣肺利水;连翘、牛蒡子、蝉蜕、僵蚕、桔梗、荆芥疏风宣肺清热。外感风热,银翘散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薄荷、荆芥、蝉蜕、柴胡、桔梗疏风透表,宣肺泻热。无论风寒、风热,如同时伴有水肿者,均可加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宣肺利水;若有乳蛾肿痛者,可加板蓝根、蒲公英、冬凌草清热利咽。若出现风邪郁肺者,属风寒郁肺用小青龙汤加减以散寒宣肺;属风热郁肺用麻杏石甘汤加减以清热宣肺。

(2)水湿停聚

[证候]全身水肿,肿甚者皮肤光亮,可伴见腹胀水臌,水聚肠间,辘辘有声,或见胸闷气短,心下痞满,甚有喘咳,小便短少,舌红苔腻,脉沉。

[证候分析]本证以中度以上水肿,伴水臌(腹水)、悬饮(胸水)为特征。此外,尚可结合触诊、叩诊,腹胸部B超、X线等检查,不难确诊。水臌责之于脾肾肝;悬饮责之于肺脾。

[治法]一般从主症治法。伴水臌、悬饮者可短期采用补气健脾、逐水消肿法。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己椒苈黄丸加减。常用药:黄芪、白术、茯苓、泽泻益气健脾,利湿消肿;防己、椒目祛风利水;葶苈子、大黄泻肺逐水。脘腹胀满者,加大腹皮、厚朴、莱菔子、槟榔以行气除胀;胸闷气短,喘咳者,加麻黄、苦杏仁、紫苏子、生姜皮、桑白皮宣肺降气利水;若水臌、悬饮,胸闷腹胀,大小便不利,体气尚实者,可短期应用甘遂、牵牛子攻逐水饮。当单纯中药不能奏效时,可配合输注血浆或白蛋白及西药利尿剂短期应用。

(3)湿热内壅

[证候]皮肤脓疱疮、疖肿、疮疡、丹毒等,或口黏口苦、口干不欲饮、脘闷纳差等,或小便频数不爽、量少、有灼热或刺痛感、色黄赤浑浊、小腹坠胀不适,或有腰痛、恶寒发热、口苦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为肾病患儿最常见的兼夹证,可出现于病程各个阶段,尤多见于足量长期使用激素或大量用温阳药之后。临证应区分上、中、下三焦湿热之不同。上焦湿热以皮肤疮毒为特征;中焦湿热以口黏口苦、脘闷纳差、苔黄腻为主症;下焦湿热则以小便频数不爽、量少、尿痛、小腹坠胀不适为特点。此外,下焦湿热之轻证可无明显症状,但尿检有白细胞、脓细胞,尿细菌培养阳性。

[治法]上焦湿热,清热解毒燥湿。中焦湿热,清热化浊利湿。下焦湿热,清热利水渗湿。

[方药]上焦湿热,五味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清热解毒;黄芩、黄连、半枝莲燥湿清热。中焦湿热,甘露消毒丹加减。常用药:黄芩、茵陈蒿、滑石清热利湿,泻火解毒;广藿香、厚朴、白豆蔻行气畅中利湿;薏苡仁、猪苓、车前子利湿。下焦湿热,八正散加减。常用药:通草、车前子、萹蓄、滑石清热利湿通淋;栀子、大黄清热泻火;连翘、黄柏、金钱草、半枝莲清热解毒利湿。

(4)血瘀内停

[证候]面色紫暗或晦暗,眼睑下青暗,皮肤不泽或肌肤甲错,有紫纹或血缕,常伴有腰痛或胁下癥瘕积聚,唇舌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苔少,脉弦涩等。

[证候分析]血瘀也为肾病综合征常见的标证,可见于病程的各个阶段,尤多见于难治病例或长期足量用激素之后,临床以面色晦暗,唇暗舌紫、有瘀斑瘀点为特点。也有以上证候不明显,但长期伴有血尿或血流变学检测提示有高凝情况,亦可辨为本证。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丹参、赤芍、川芎活血化瘀;党参、黄芪益气以助血运;益母草、泽兰化瘀利湿。尿血者,选加仙鹤草、蒲黄炭、墨旱莲、茜草、三七以止血;血瘀重者,加水蛭、三棱、莪术活血破血;血胆固醇过高,多从痰瘀论治,常选用泽泻、瓜蒌、半夏、胆南星、生山楂以化痰活血;若兼有郁郁不乐、胸胁胀满、腹胀腹痛、嗳气呃逆等气滞血瘀症状,可选加郁金、陈皮、大腹皮、木香、厚朴以行气活血。本证之高黏滞血症,可用水蛭粉装胶囊冲服,每日1.5~3g为宜。

(5)湿浊困阻

[证候]纳呆,恶心呕吐,身重困倦或精神萎靡,血尿素氮、肌酐增高,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水肿日久不愈,水湿浸渍,脾肾衰竭,水毒潴留,使湿浊水毒之邪上逆而致。临床以恶心呕吐、纳差、身重困倦或精神萎靡,血尿素氮、肌酐增高为辨证要点。

[治法]利湿降浊。

[方药]温胆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茯苓、生姜燥湿健脾;姜竹茹、枳实、石菖蒲行气利湿降浊。若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旋覆花降逆止呕;若舌苔黄腻,口苦口臭之湿浊化热者,可选加黄连、黄芩、大黄解毒燥湿泻浊;若肢冷倦怠、舌质淡胖之湿浊偏寒者,可选加党参、淡附片、吴茱萸、姜汁、黄连、砂仁等以温寒并用,温中清热;若湿邪偏重、舌苔白腻者,选加苍术、厚朴、生薏苡仁燥湿平胃。

2.中成药

(1)金水宝胶囊、百令胶囊:适用于肺肾气虚证。

(2)济生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右归丸、肾康宁:适用于脾肾阳虚证。知柏地黄丸:适用于肝肾阴虚证。

(3)黄葵胶囊:适用于湿热证。

(4)丹参片:兼血瘀。

3.外治疗法 中药汤剂多苦涩,患儿年龄偏小,病程相对较长,依从性差。相比而言,中医外治法操作简单,易被患儿接受,且在临床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针灸治疗

1)温针灸(隔姜灸):水肿期针刺水分(泻法)、气海(泻法)、关元(补法),无肿期使用隔姜灸,取A(气海、关元、右带脉,均用补法)、B(双肾俞、左带脉,均用补法),两组交替使用,每次每穴灸5壮,隔日1次,连续15次为1个疗程。

2)穴位注射治疗:在应用泼尼松的基础上,配合鱼腥草注射液穴位注射(肾俞、足三里)隔日1次,连续2个月,用于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激素副作用、减少复发。采用免疫调节剂卡介菌多糖核酸穴位注射,肺肾气虚者取三阴交,脾肾阳虚者取足三里,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顽固性蛋白,每次2ml,隔日1次,9次为1个疗程。

3)穴埋闷灸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穴埋闷灸”法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基本方法有2种,一是木箱闷穴灸,即先在患者肾俞穴进针,然后将艾条放在特制小木箱内,并将木箱置于患者腰部,待箱里艾条燃完冷却后起针;二是浸晒药线大剂量穴埋,即将特制肠线装入胸骨穿刺针芯内,在背部(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腹部(中脘、关元)、四肢(足三里、三阴交、曲池、内关)进针并埋入肠线,每2~3个月埋1次,半年为1个疗程,1个疗程未缓解者可进行第二疗程,直至长期缓解。

(2)中药贴敷

1)穴位敷贴:黄芪、仙茅、肉苁蓉、吴茱萸、川芎等具有温肾健脾、行气祛湿活血功效的中药研磨成粉,根据中医时间医学理论选取神阙、关元、双肾俞、双脾俞、双涌泉、三阴交、足三里外敷,使诸虚得补,正气得固。

2)肾康敷剂(丁香、肉桂、黄芪、黄精、大黄、甘遂、穿山甲、鳖虫等)外敷肾俞、涌泉、神阙。

3)采用保肾膏外敷治疗肾阴虚、肾阳虚。分别用保肾膏0号(丁香、川牛膝、何首乌、乌梅、花椒等)、保肾膏1号(肉桂、丁香、淫羊藿、肉苁蓉、乌梅、花椒等),于“三伏”的第一日贴肾俞、命门、复溜穴,每次4~6h。

4)应用肾敷灵(黄芪、仙茅、肉苁蓉、吴茱萸、川芎等),冬季择时敷贴治疗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脾肾两虚证。冬季择时是指每年农历十一月“立冬”至次年一月共3个月,其中每月前7日隔日敷1次,“一九”“二九”“三九”的第一日各敷1次,每次6h,敷贴穴位以神阙、关元、肾俞、涌泉、三阴交、足三里等为主,以达到改善患者脾肾虚弱症状,减少复发的目的。

(3)中药足浴: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加减运用疏凿饮子(羌活、槟榔、大腹皮、茯苓皮、通草、泽泻、赤小豆),通过足浴,使得药物入腠理,走经络,达病所,发挥中药利水消肿的作用。中药方(黄芪、白术、茯苓、牛膝、山茱萸、杜仲、熟地黄、猪苓、车前子、益母草、川芎、赤芍等)足浴法治疗33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每日1次,每次30~40min,以微微出汗为度,连续4周。

(4)中药合剂保留灌肠(生黄芪、山药、炒白术、连皮苓、芡实、丹参、川芎、陈皮、乌梅、金樱子、甘草),连续8周。

(5)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采用中药离子导入法联合西药治疗肾病综合征,将党参、黄芪、山药、芡实、金樱子、白术、山楂、猪苓、薏苡仁、泽泻、三七、丹参、益母草等中药颗粒剂调糊,敷于肾俞穴,予离子电导入30min,每日1次,7日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以白花蛇舌草、茵陈、半枝莲、当归、五倍子、广藿香、穿山龙、川芎、穿山甲、牛膝、石菖蒲、萆薢、猪苓为主组方,通过离子导入,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6)仪器治疗:采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配合雷公藤多苷片治疗儿童难治性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