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医治疗

三、中医治疗

1.辨证论治

(1)肺卫不固

[证候]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患儿汗出以头颈、胸背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素易感冒。舌质淡,或舌边齿痕,苔薄白,脉弱。

[证候分析]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小儿。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兼见脾气虚弱。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常用药: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合,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麻黄根收涩止汗。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炒白扁豆、砂仁健脾助运;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

(2)营卫失调

[证候]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患儿汗出遍身而扶之不温,畏寒恶风,精神欠振,疲倦少力,或伴纳呆便溏,舌质红,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本证多为表虚者,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均为营卫失调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共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助黄芪以固表;浮小麦、煅牡蛎收敛止汗。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加党参、山药健脾益气;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石斛、柏子仁养心安神。

(3)气阴两虚

[证候]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病后失于调养,或素体气阴两虚。常见盗汗日久,形体消瘦,全身阴虚伴有虚热征象。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减。常用药:人参或党参益气生津,麦冬养阴清热,五味子收敛止汗,生黄芪益气固表,瘪桃干收敛止汗。精神困顿,食少不眠,不时汗出,面色无华,为气阳偏虚,去麦冬,加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固表;若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加白芍、地骨皮、牡丹皮清其虚热。

(4)湿热迫蒸

[证候]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本证为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湿热郁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清热泻脾。

[方药]泻黄散加减。常用药:石膏、栀子清泄脾胃积热,防风疏散伏热,广藿香化湿和中,甘草调和诸药,再加麻黄根、糯稻根敛汗止汗。尿少、色黄加滑石、车前草清利湿热;汗渍色黄甚者加茵陈蒿、佩兰清化湿热。

2.外治疗法

(1)药浴治疗:糯稻根须150g,加冷水2500ml同煎,以小儿15kg计算,每增加2kg,加糯稻根50g,冷水500ml,水沸20min后取汁备用。将糯稻根煎剂冷却至41~46℃,给小儿沐浴30min,每日1次,连续3~7日。

(2)中药外敷治疗

1)五倍子粉适量,或五味子与五倍子以1∶1或1∶2或2∶1调配,温水或醋调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敷脐中,橡皮膏固定。用于盗汗。

2)煅龙骨、煅牡蛎粉各适量,外扑肤表。用于自汗、盗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