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适合的事情是提升效率的法宝

做自己适合的事情是提升效率的法宝

请思考一组问题:5年后,10年后,20年后,你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成为怎么样的人?在哪里生活?生活质量如何?

如果一直问下去,相似的问题还有很多。这些问题不仅困扰着你们,我也曾无数次问过自己的未来会是怎样的?是不是终身将自己绑定在工地上?是不是从此只能在街道办发光发热?或许你和我一样,也回答不出来。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变化莫测,有太多的不确定性。

曾经,我们被告诫“一定要做好长期规划,再配合短期计划,然后一步步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种观念基于的大环境基础必须是:稳定的、可观察的、可预测的,至少以10年为一个周期。

但现在全然不同。变化成为常态,不确定就是唯一确定的事,“预言家们”几乎找不到预测的入口。在变化与不确定中快速崛起的马克·扎克伯格对当下的时代现状有很深的理解,他曾在某次采访中说:“如今我们强调的,是演化,适应,不断转型。”

当个体埋头学习不再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发展,那抬头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选择对了,努力才有价值。

正确的选择又从何而来呢?不仅需要个人对自身的认知,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精准地了解自己,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也才能在适合的领域发挥才能。生涯规划就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它不仅关乎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更关系个人一生事业的走势。

关于这类测评的工具有很多,但最能稳定反映出职业生涯三要素(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的、被生涯规划领域广泛认可的、被全球500强企业常年而稳定使用的工具只有MBTI。

MBTI起源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类型论。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与研究,荣格发现人类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看似不可预知的行为,事实上都是可以预见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专属的性格,以此决定了人们行动和倾向性。

1921年,荣格发布《心理累心》专著,详细阐述了性格类型论的研究成果。1923年,美国心理学家凯瑟琳·布里格斯在荣格的性格类型理论基础上做进一步研究,后来其女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耶斯也加入进来。她们以荣格的3种性格倾向等级和8种性格类型为基点,研究确定为4种性格倾向等级和16种性格类型。

使用前要注意的是,这16种性格类型仍然不代表可以具体描绘某个个体的性格,如同10000个具有相同性格类型的人仍然是不同的个体,具有各自不同的微性格区别。

因此,个人同样不能将自己的性格盲目归类,然后对性格特点进行对号,而是要在16种性格类型框架之下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共性”和只属于自己的“独特性”,共性与独特性都是有价值的,若能善加利用,都将对人生大有裨益。

还需明白一点,16种性格不存在鄙视链,都具有内在的优势与盲点,没有更好与更糟。因此,性格类型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智力维度、成功指数以及适应力的强弱。

运用MBTI测评,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一下测评对象的状态,即测评者是本我状态,超我状态,还是自我状态。(注意:MBTI一定是测评本我)

所谓本我就如同人刚出生的样子,即“婴儿我”的状态,饿了就哭,不舒服了也哭,没有心智去估计别人,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表现。

本我在接受教育后会形成超我,对自身行为有了一定约束,掌握事情的不同做法,也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

自我则是在超我的基础上,结合本我的天性调和而成的。既打破超我的约束,也释放本我的天性,最终形成不越界也不自闭的“理性我”。

比如,某人接受培训时,因为最近睡眠不足而犯困,那个想睡觉的“我”是本我。但他知道,听课是有经济付出的,选择睡觉就是对自己付出的不尊重,这个认真的“我”就是超我。但确确实实很困了,就像在高速路上犯困那样,不小心睡一下缓缓精神,即便强行坐着也会影响听课质量,于是他跟自己商量,只睡10分钟,这个能够将利益最大化的“我”则是自我,将本我和超我调和了。

实际上,本我与自我之间存在一种对立与相互转化的关系。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存在的地方必有自我”,说的便是这种关系。

社会适应便是让一个人的无所不能的本我得到修正,成为一个遵守规则与约束的自我,这是本我向自我的转化。当本我完成了向自我的转化,人变得社会化和高级,脱离了动物性,更具有人性的色彩。

自我形成之后,也不会变成一劳永逸的永恒存在。在某些条件下,已经形成的自我又退回到本我的状态,这在心理学上叫作退行现象,即从高级阶段向低级阶段的逆向转变。

作为由本我转变而来的自我,似乎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想要恢复到原先本我的状态之中,弗洛伊德把这股力量命名为“强迫性重复”。由于外在条件的约束,这种退行难以发生,但一旦外在约束作用解除,本我向自我的退行便很容易产生。例如,节假日是一个常见的有利于自我向本我退行的外部因素,所以在节假日,往往会上演较多的暴力与色情的故事。

在MBTI测评中,需要大家回到本我的状态,因为这是对个体大脑本我偏好的搜寻,回不到本我状态,就难以找到最基层的偏好。虽然寻回本我有些困难,但尽可能排除外界干扰,做出更加准确的测评。

MBTI是通过四维八极定位个体“本我偏好”的工具。在一份专业的MBTI职业体验迷宫地图中,会有四组问题,每一组问题都指向两个方向,大家在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会拿到一个四维八极的MBTI代码。

第一个维度,是个体的能量获取方式。有人喜欢通过和外界互动对自身充电(外求),有人喜欢通过独处从内心深处寻找能量源(内求)。

第二个维度,是个体的信息提炼方式。有人通过感官去捕捉能察觉到的所有细节(感知),有人喜欢从宏观信息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抽象)。

第三个维度,是个体的决策判断方式。有人喜欢通过纯理性思考与逻辑推导得出结论(理性),有人喜欢将相关者的感受考虑在内得到答案(感性)。

第四个维度,是个体的行动方向方式。有人喜欢按部就班地安排行动(规矩),有人喜欢更具灵活性的随机行动(随意)。

对于上述四个维度,笔者在本章会详细给各位读者讲清楚。但在此之前,一些知识点还需进一步明确。

首先,对代码的认识。为了理解和记忆的方便,四个维度的对立两极都有各自的字母代码:外求(E),内求(I);具体(S),抽象(N);理性(T),感性(F);规矩(J),随意(P)。这些字母变换组合可以表示16种性格类型(见图2-1)。

其次,对术语的理解。图中所列出的外求、内求、具体、抽象、理性、感性、规矩、随意,都不能按字面意思直接理解,要结合实际情况理解。比如,用“直觉”取代“抽象”,即通过大脑第一时间的反应搜集事物传递出的信息;再如,可以用“判断”取代“规矩”,即先进行判断后采取行动。


图2-1 MBTI的16种性格

最后,倾向具有概括性和两极性。下面读者所读到的倾向行为表现大部分都是以极端的情况去举例,并不代表真实情况下读者的倾向就是这么极端的。比如,很少有人的决策方式完全理性或是感性,而是理性或感性偏多一些。

下面分别讨论每个维度和其中对立的两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