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分析做依据,感性分析做动力
首先,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理性决策:
理性决策是古典决策理论中提出的概念,但在后来的实际运用中,被认为是一个比较理想化且不可被实现的概念。理性决策最早是建立在传统经济学上的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经济市场的决策现象。
在决策的时候,人们会特别强调理性,但是我们知道,在决策时是很难做到完全理性,毕竟人类都不是机器人,除非经过后天特定的锻炼,否则驱动人类去执行决策更多的是情感因素。
非理想状态下的决策是复杂多样的,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理性和绝对的感性。现实中的“感性”和“理性”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界限,没有统一的定义。一个人在做决策时,获取的信息通常是有限的,而且存在比较大的个体差异,这导致了两个问题:
在有限信息下做出的决策看起来是理性的,但在有更多信息提供时可能是感性的。例如,很多人经历过的情侣因误会闹分手,在了解实际情况后的后悔。
一个人做的决策对当事人来说是理性的,但在第三者看来可能是感性的。同样以情侣闹分手为例,第三方看来诱因可能不过是个别的、偶发的可以忽略的小问题。
在柏拉图、苏格拉底时代,理性和感性是对立的,但是今天我们回头看,理性和感性并不是对立的,感性是理性的素材和基石。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单独存在。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理性很大程度上是来自周围的刺激,或者叫信息输入,这些都是通过感知获得的。
做出理性决策,要在感性和理性之间平衡好。这种情况下,我们既不会被冲动的魔鬼所控制,又不会因为你过于理性而变得冷漠无情。
如果一个人只有理性而没有感性,这个人将毫无温度可言,纯理性也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毕竟人是感情动物,冰冷将给他人带来伤害。如果一个人只有感性而没有理性,这个人就太过理想化和情绪化,纯感性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因为情绪发作而使事情更加糟糕。
本书的核心是如何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分析的过程离不开理性,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也离不开感性,理性能让我们更快发现问题,感性能让我们尽快解决矛盾。
一个优秀的职场人,一定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理性和感性所占的比例不是固定的,而是随机的。遇到需要理性多一些才能解决的问题,就调用理性思维;遇到需要感性多一些才能解决的问题,就调用感性思维。
在职场中,不少人觉得女性的情感反应比较细腻,同理心和共情较强,不利于做出理性的决策。但其实这是一把“双刃剑”,有好处也有坏处。管理者经常要面临决策,一个人如果在情绪化状态中,往往是不容易做出理性决策的。
但是,神经科学家达马西奥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他说,一个真正理性的决策一定要有情绪的参与。
我们判断一件事要不要做,取决于内心的感受,这个感受恰好就是情绪中最主要的特征。当一个人做出决策的时候,如果他能够遵从内心去感受一下,如果我这么做,后果会是什么样?这样反而有利于我们做出一个比较理性的决策。从这个角度来讲,女性在做决策的时候也是有优势的。
在电视剧《她们创业的那些事儿》中,身为董事长特助的公冶小茑能力极强,做事果敢,处事稳健,非常理性。而身为前台迎宾的林美季则有极强的交际能力,善于圆场,能够与各色人等打成一片。
在所有人眼中,不苟言笑的公冶小茑是绝对理性的,但她也有感性的一面。当发现企业设计夏芷被上司刁难,她没有因为自己身份高就袖手旁观,而是几次三番出手相助。
在所有人眼中,林美季都是一副爱钱的样子,她应该是很感性的,随心所欲地活着,其实她做事时确实非常理性。一次,一个客户羞辱被上司赶到前台的夏芷,林美季及时出面解围,而那个客户不知好歹想要顺势占些便宜,林美季灵活地闪身躲开了,但仍然笑容满面地引导客户。
在所有人眼中,夏芷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她不会反抗,她绝对忠诚,她无怨无悔。人们看不出她是理性还是感性。但当她对恶心上司忍无可忍时,当她看到保洁大姐遭到企业其他管理人员无辜解雇时,她爆发了,她选择了感性,为保洁大姐出头,在企业硬顶上级。爆发过后需要平静,为解决保洁大姐的工作问题,她又选择了理性,将对方介绍到了父亲的面馆内,即便父亲一个人也忙得过来,她还是说服了父亲。
正是这三个性格各异的女人,最终走到了一起,开始创业。其实,这个合作并没有那么顺利,过程中伴随着理性和感性的交织。
公冶小茑是企业特助,曾被企业派往欧洲留学三年,回来后将企业进一步做大,成为业内翘楚。如果她继续在企业做下去,前途也是光明的。而且她还有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身份,某国际级大企业老板的女儿,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她本不需要太拼,但她还是选择了继续拼搏,而且是离开多年的舒适巢穴,进入一个对她来说相对陌生的竞争环境。
相对于公冶小茑,夏芷和林美季都是企业基层员工,她们没有好的出身,也没有强大的资源,就是凭借自己的能力立足社会。
夏芷的性格有些逆来顺受,即便在企业遭到上司的欺负也没想过要辞职,在被调到前台的八个小时里,她只是抱怨着站立时间太长腰酸背痛。当公冶小茑跟她说想拉她入伙创业时,她有些发蒙,这么多年极少得到有能力的人的赏识,怎么就会被这个特助看重了呢?“创业有风险,入行需谨慎”的道理她明白,一旦自己离职创业,失败了自己将去哪里呢?理性分析过后,她认为这对自己来说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为自己的企业工作总好过为别人的企业工作。而且凭借自己的交际能力,想要在职场有所发展是非常困难的,创业是自己唯一能出头的机会。感性分析后坚定了她辞职创业的决心,想一想如果成功了,自己也会得到梦想的财富、地位、荣誉,甚至是爱情。
林美季很小就出来打拼,凭借一股拼命精神和开朗乐观的性格,她在工作之余还开了家网店,已经积攒了500万新台币。当夏芷希望她也能辞职创业时,她同样犹豫。在企业里,虽然只是前台人员,但背靠大树好乘凉,凭借自己的交际能力,她结实了不少成功人士。
而且她运营的网店效益很不错,创业后还能有时间打理吗?她也需要理性分析,自己为什么要开网店,就是想多挣些钱,这也是一种创业行为,而加盟一家创业企业,等于将自己的创业之旅延展开,或许她曾结下的人脉都能派上用场,而不至于只停留在通讯录里。再进行感性分析,网店生意已经见顶,自己文化水平不够,想要继续发展几乎不可能,现在有机会加盟一家企业,跟着有学问有能力的人干,既能弥补自己的弱项,又有机会赚到更多的钱。最终,三个女人演绎出了她们的创业故事。
创业从来都是艰难的决定,既关乎财富,也关乎存亡。但仍然有很多人选择创业并且创业成功,这是他们理性分析加感性分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