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选项与异类选项的区别

同类选项与异类选项的区别

在上一章,我们全方位地了解了如何通过CASVE进行职业生涯的正确选择。在做选择的过程中,列出选项清单,然后按照胜任与否和喜欢程度进行筛选删减。

在所列出的选项中,基于胜任与否的考虑,一定会有和当下从事的职业相似、相近、相同的。这是因为人类天性中的趋利避害让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倾向于更轻松就能获得的选项。与原职位越接近,能胜任的概率越高;与远职位越远,能胜任的概率就越小。

所谓同类选项,是与目前所从事的职业同类型的,那么异类选项就是与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不同类型的。

这就和我们常听到的“舒适区”相似,只不过这里的“同类选项”和“异类选项”更多是指决策清单里的选项。

一个人想要在未来的日子里呈现上升趋势,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便是要有不沉溺于舒适区的意识。这种意识越强烈,人生的上升趋势往往越明显。

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一个人在没有特殊情况或者突如其来的转折下,是不会主动跳出舒适圈的,人都会妥协于目前的舒适,毕竟这是自己最熟悉的环境,紧张和焦虑就会减少很多。事实上,跳出现有的舒适圈需要非常大的勇气。

20世纪改革开放之初,极少人选择下海经商,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很多在国有企业上班的工人也看到了有的人经商发达了,对于财富的羡慕人人都有。但愿意下海做弄潮儿的人却少之又少,甘愿守着每个月百十块钱的工资生活,他们认为这些钱也够过日子的,那么为什么要去做生意?而且自己从来没做过生意,被骗了怎么办?赔钱了怎么办?不想大富大贵的人们愿意平平凡凡过一生。但国有企业改制的号令下达后,愿不愿意自谋生路的人们都被推向了市场,成为被动的裸泳者。而且生意浪潮中的人忽然增多了,蓝海逐渐变成了红海,钱不再那么好赚了。

这些原本有机会主动下海的人,一年年地观望,一次次地错过之后,成为被动下海的人,由舒适区一下子跌入不适区,其间的煎熬可想而知。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当一个人对现状心满意足,日复一日去做同一件事情,不再主动花时间提升自己时,只会被动地在舒适区丧失生机,就像温水煮青蛙。同样,主动去做会让自己有更大的回旋余地,自己的准备也更加充分。被动去做只能随波逐流,弄不好很快被淹死。

沉溺于当下的舒适区确实是有风险的。但贸然走出舒适区,同样不提倡。因此笔者给出两个小建议:

1.别盲目走出舒适区

如果目前的工作让你感到轻松,或者说你目前的生活、学习状态是比较舒适的,这其实没什么问题,并不能就此断定你就是不求上进的。换言之,你没必要非得做出改变。

因为有些人做事很主动,看到潮流在哪里就立刻加入人潮当中,不管对不对,做了再说。这种习惯性盲目跟风,随波逐流的主动,为改变而改变,从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决定,这种主动和努力,美其名曰“走出舒适区”,是逼自己一把。其实往往都是在没有了解自身实际情况下的盲目行动。

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努力,还不如不努力。

2.舒适区的区域越大,人生越美好

不少人认为,走出舒适区就是离开现在的环境,进入一个令自己不舒适的区域里去受苦。这样的理解其实也没错,走出舒适区确实会面临着痛苦和挣扎,这是成长路上不可避免的。

但笔者想说的是,我们不要以一种痛苦的视角去看待走出舒适区这件事,因为这容易令人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行动力。实际上,关于走出舒适区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努力拓展舒适区的区域”。

假如你每天告诉自己要走出舒适区,去折腾自己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会让人深感压力,后继无力。因为我们想要的是更舒适、更高级的舒适,而不是完全离开舒适区,不是自找麻烦。

所以,每天提醒自己“不断扩大自己所在的舒适区”,才是符合人性的,符合自己内心需求的,增大个人的主观意愿。

例如作为一个职场人,我们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去学习所需的职业技能,也可以请假去上课,没必要完全辞职去学习。同理,一些如网上直播带货,写文章去投稿,设计海报等副业,都可以通过业余时间去完成。而你的个人精力,就是你扩大舒适区的代价。

此外,我们还要清楚,每个人对舒适的定义不同。

对很多打工人来说,在所在城市里有房有车过上安稳的生活,就是他们心目中的舒适。但对于在音乐道路上的追梦者来说,哪怕居无定所只要能让自己的音乐被更多人听到,影响更多人,就是他们的舒适。对于基层上班族,钱多事少离家近是他们的舒适。但对于创业者来说,不断面对新挑战,践行自己的新想法,才是舒适。

因此我们要知道,他人口中的不舒适对你来说也许就是舒适的部分。

笔者的一个朋友非常喜欢篮球,虽然没机会成为篮球运动员,但只要能从事和篮球相关的职业就非常开心,例如成为篮球比赛的解说员,也是不错的选择。

但在毕业后择业时,他询问了一轮身边的亲戚朋友,没有一个人建议他从事这样的职业,原因是他们都觉得从事这个职业很困难,晋升空间不大,赚钱也没传统职业多,说白了就是没前途。于是他从事了10年的网站运营工作,这与篮球解说员可谓相差十万八千里。

如今年过四十,过了网站运营职业的黄金年龄段,中年危机让他必须跳出舒适区,然而如今比十年前的可选项更少了,想成为篮球比赛解说员的愿望似乎彻底没机会实现了……

笔者通过这个案例告诉大家的是,当你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了一条少数人的道路,希望你也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才是你的舒适区。

一些异类选项虽然看起来不太友好,但往往承载着你的兴趣和理想。我们在选择改变现状时,会优先考虑自己喜欢的。只是我们有时候对未知的选项产生疑惑,不清楚能否胜任,从而心生恐惧,甚至退缩。哪怕我们通过请教他人,得到的答案也只是他人根据自身的经历而给出的主观建议并不一定适用。

所以搞清楚你专属的舒适区,以及能接受的不舒适,才能在一堆同类选项与异类选项中筛选出真正适合你的选项。

相对于不舒适区的“面恶心善”,舒适区就是“面善心恶”。看起来跟你十分要好,保护着你让你免遭痛苦,但一旦哪天它玩够了,想离开你了,将会非常绝情,头也不回地将你孤独地扔在原地。任凭你被风吹雨打,它给予的只有冷笑。

那些不舒适的部分,刚接触时确实会让你浑身难受甚至放弃,但当你真正和它拥抱,并肩前行,你会发现它是一个真正的朋友,一个能够帮助你实现愿望的贵人,一个能让你变得闪闪发光的推助者。

现在你应该弄清同类选项和异类选项的区别了,一个让你先甜后苦,一个让你先苦后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