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老板建立“亲清关系”

与老板建立“亲清关系”

与老板相处,是一门艺术。有人说,和老板走得近,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基本上老板身边的人都会平步青云。还有人说,不要走得太近,毕竟工作就是工作,把事情做好才是关键,夹杂太多私人情绪更容易让彼此受伤。

但笔者认为,与老板建立一种关系更为妥当——那就是“亲清关系”。

何为“亲清关系”?字面解释是既关系亲近又各自清楚。延伸到企业层面,则是老板与员工既要保持亲近的共赢、共生、共奋斗的关系,又要划清界限,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但“亲清关系”不是随便就能建立的,需要个体认真厘清与企业和老板的现状,并清楚自己是否认可企业的现状和前景。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当一个人不认同企业现状,也不认同老板的经营管理方式时,是无法真正做到“亲清”的。虚假的“亲清”不仅毫无正面意义,还会给自己带来负面影响。

“亲”是心的亲近,是员工与老板的思维亲近、执行亲近、责任亲近,员工能够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老板也愿意主动考虑员工的实际情况。有了思想上的共鸣,老板和员工能够在情感上走得更近。不要误会,“走得更近”不是私人情感,而是共情情感,是以企业为纽带共同奋斗的情感。

“清”是保持界限清楚,老板是老板,员工是员工,虽然在思想上能达到共鸣,但在工作中仍是上下级关系。老板对员工负有管理责任,员工对老板负有服从责任。在正常情况下,老板不能越界干预员工的本职工作,员工也不能越界干扰老板的工作。只有在特殊情况下,老板才可以跃入员工的工作范围内,帮助员工解决问题,以实现工作的整体流畅。

“亲”与“清”不是对立关系,更不是捆绑关系,但在现实中,很多人与老板并未做到“亲清”而是“亲”“清”不分,工作也随之陷入低效中。我们看看下面三种情况:

1.只“亲”不“清”

这是职场非常忌讳的一种员工与老板的关系。只与老板亲近,而不划清该有的界限,在外界看来,你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变味的。

港剧《陀枪师姐1》中,内勤女警朱素娥与上司“黄油蟹”的关系非常“亲”,平时在警局就经常互损,朱素娥还总是不时欺负下“黄油蟹”,就连家里停电,朱素娥都会带着儿子到“黄油蟹”家洗澡做作业。虽然他们之间的关系很清白,相互都没有任何越轨的想法,但在其他人看来,他们之间一定有什么问题,不然怎会如此?终于,闲言碎语传到了“黄油蟹”老婆的耳中,上演了一出大闹警局的闹剧,朱素娥因此被调往外勤,成为陀枪师姐。

虽然只是一部电视剧,但呈现的状态很有借鉴意义。作为职场中人,一定要把握“亲”的距离。

2.只“清”不“亲”

相对“亲”来说,“清”的关系更容易把握一些,毕竟适度的近不容易做到,绝对的远并不难。但绝对的远真的有好处吗?职场中人如果与老板保持一种“除工作之外绝不亲近”的态度,就等于与企业也进行了割裂。即便工作再认真,付出再多,老板也难以对这样的员工有好印象,因为如此的“你不犯我,我不犯你”代表了对企业的不忠诚,还带出了对老板的不认可。

对“90后”“00后”员工来说,这种分太“清”的职场关系,反而会增加彼此的隔阂。毕竟年轻人需要的是能谈天说地的良师益友,而不是只有工作交集的上下级关系。对老板来说,如果不能融入年轻人的圈子里,你将错过很多年轻人独有的看法。而对员工来说,得不到老板的支持,自身的好点子也难以实现,纵有千般好,难抵无伯乐。

3.不“亲”也不“清”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很普遍,该“亲”的时候不亲,该“清”的时候不清。当利益相关时不清,当责任需承担时不亲;与老板有接触的时候不清,与下属有接触的时候不亲;有功劳可争的时候不清,有过错该揽的时候不亲。

典型的就是平时老板跟下属打成一片,当下属出现错误时企图利用关系让上司放其一马,站在管理者的立场来说这万万不可,但作为朋友来说做得绝情也太不近人情。最终,这种两难局面就产生了各种撕破脸皮的结果,导致职场关系不和睦,甚至影响企业运作。

还有人情不清:如果在一些比较大的企业中,与某位领导走得非常近,有朝一日他失势了,对密切下属的前途影响是很大的。

利益不清:大企业里经常会出现所谓窝案的问题,哪怕你没有直接参与,但因为双方金钱来往较为密切,就会惹人怀疑,最终一大串人遭遇牢狱之灾,往往会被牵连进商业贿赂或者侵吞企业资产等刑事案件中。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都明白了,这种既不“亲”也不“清”的人通常都是势利至上,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最终只能落得两手空空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