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画面感”激发行动力

用“画面感”激发行动力

我们已经在前言中了解了行动规划有六个层次,但是呈现仍不够形象,下面以图片形式将层次展开(见图11-1)。

愿景对应的意义是:我与世界的关系;

角色对应的意义是:我是谁;

价值对应的意义是:为什么;


图11-1 行动规划的六个层次

能力对应的意义是:如何做;

行动对应的意义是:做什么;

环境对应的意义是:时、地、人、事、物。

在讲“愿景”前,笔者想了解一下,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对研究做饭可能很有行动力,但对运动就没行动力;你对考证复习可能很有行动力,但对写文章就没行动力;你对团队管理可能很有行动力,但对销售签单就没行动力。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在不同事情上的行动力不足往往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有时可能是缺乏动力,例如你现在身体健康,也没有想取悦的人,因此运动的动力就不足了;有时可能是畏难不敢行动,例如你见人就脸红,但现在不仅要你上门去见陌生客户还要强行推销,对这种事你肯定是能拖就拖,毫无行动力可言。

但我们学习的各种提升行动力的方法往往只从单一原因入手。

例如奖励法是用于动力不足的,这对于提高我上门推销的行动力就没什么帮助,因为销售提成已经让我很有动力了,但天生内向脸皮薄的这个障碍无法被动力所克服,克服这个障碍需要的是脱敏训练。

有些提升行动力的方法虽然跟原因对口了,但很多事仅行动力的提升解决一个原因还不够,需要多个关键原因同时解决才有用。

其实提高行动力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要针对具体的事来说,找出导致这件事行动力低下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对口的方法,行动力就会很快猛涨。

接下来笔者会为大家提供多个提升行动力的方法,以应用在不同场景、不同事件中。

所谓用“画面感”激发行动力,通俗解释为“内心对行动后的情景期待”。画面感即情景,用行动后的期待来激励行动力,是开始行动的第一步,也是行动开始前的预热。

画面感是将内心的期待具体化、可视化,有点幻想的成分,但不是真的幻想,而是设想脚踏实地努力后的情景。可以分为五种情况:

1.想象一下,假如问题解决了……

问题存在总是让人心烦,所以要想办法解决。我相信,所有人都希望问题能够快点得到解决,并且能够完美解决。这是人性最根本的愿望,希望自己不被问题干扰,能够愉快地、惬意地、无忧无虑地生活。这里的愉快、惬意、无忧无虑就是一种画面,是人们终生追求的。

画面场景主要是给人一种代入感,它是具有力量的。具体是通过“可实现的未来场景”体现的。只要对未来的场景有所憧憬,那当下的困难就有希望解决,而自身就有了行动的动力。

前进路通常都不会一帆风顺。当你处于一个逼仄、痛苦的物质环境或者一种精神感受中时,一定要更加坚定自己的内心。时刻谨记自己的希望。希望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人活着就需要有希望,不然就犹如行尸走肉一般,终日漫无目的。

笔者早年在工地做机械技术员时,因为不喜欢那份工作,每次遇到较大难题都面临崩溃,为了激励自己去解决,就会想象问题解决之后的情景。那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让我着迷,为了让这种感觉尽快变成真的,我必须尽快行动起来。因为我知道那些希望带给我的美好结局不是谁给予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

2.在你看来最理想的状态是……

最理想的状态一定是以自己的感受为准,自己处在理想的状态中才算数。之所以要强调这一句,是现实中的很多人不清楚何为自己的理想状态,以为达到了别人认可的就是理想状态。

进行生涯规划必须改变这种错误认知,自己的职业生涯,自己的人生,自己在奋斗,自己在付出,一定要以自己的感受为准。如果自己感觉状态并不理想,即便外界认为你还不错,你仍需要做些调整,以便达到或接近自己期盼的理想状态。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群人:生活状态糟糕得一塌糊涂,车、房、存款一样也没有,但他们就是活得很潇洒、很通透。

例如之前的网红“当代孔乙己”沈巍,他是一个流浪汉,一无是处,但听他说话,你会觉得很有道理。他致力于垃圾分类,但现实生活并不能满足他的期望,他与生活对抗,与现实对抗,或许他并不能得到什么,但他一直在努力的路上。

你可以笑他一贫如洗还自命不凡,但是他对理想生活和现实的态度却让人钦佩。

那种无论现实情况如何,无论他人怎么评价,都不妨碍为了心中的理想状态而流浪与远行。

笔者从大学毕业后,每一次工作调动,几乎都满足了家人亲友对我的期望,他们认为我应该停下脚步了,但我自己并不满足,我还没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仍然要继续行动。

3.具体达到哪些标准,你会认为愿景实现了?

个人愿景是发自个人内心的,真正最关心的,一生最渴望达成的事情,它是一个特定的结果,一种期望的未来或意象。愿景绝非好高骛远的空想,而是要有具体的目标,并为目标设定标准,目标可以高端一些,也可以平凡一些,标准可以高一些,也可以低一些,都没关系,那都是你的愿景。只有按标准达到目标,你的愿景才能称为实现。

明晰的愿景,往往是很好的驱动力。合理利用好这种愿景,对我们规划的稳步推进起着良好的推动作用。

当初,笔者进入佛山市某街道办后,外界认为我会在仕途上走下去,因为我终于脱离了极其不适应的工地,一跃进入了事业编制。我也很珍惜这次机会,一方面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另一方面也要不断提升能力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因此,虽然笔者很清楚自己并不属于这里,但我仍然给自己制订了高标准的目标,绝对不能混日子,要努力工作,每天早到晚走,周末主动加班,参加组织的各种学习,遇到重大事件和重点工作,主动申请抽调参与。业余时间也安排充实,因为对法律和职业规划有兴趣,拿到了法律硕士学位,并阅读了大量的职业生涯规划书籍,并发表了相关文章。

在达到了自己制订的目标后,在离开时内心坦然,时间在我的孜孜不倦中成为个人能力提升的最好见证。

4.你能接受最晚达到愿景的时间期限是何时?

毫无疑问,人们总对“截止日期”这个词感到压力十足。迫在眉睫的截止日期的好处便是,鼓励我们抓紧最后一刻完成任务。毕竟,如果没有它,许多人定下的目标永远不会实现。

设置期限的部分激励作用与心理学家所说的“目标梯度”效应有关,人类或动物具有接近目标时加快行动的效应。当我们接近期限或接近完成一项任务时,会减弱其他事情对自己的诱惑。

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设定工作完成期限,以消除不良状态和能力不足对工作造成的负面干扰。相对于一项工作,人生更需要设定期限,在某个期限内必须达到某个目标,当所有阶段目标都达到后,愿景便实现了。

但因为人生期限是没有监督者的,很多人无法坚持在期限内实现目标,造成了“无志之人常立志”的情况。关于这种情况,不要寻求外界能给你什么帮助,完全看自己对人生的解读。有的人理想高远些,有的人理想很现实,这是不能强求的。但既有野心又不想努力的人,我只能说一句“好自为之”。

我给自己设定的创业期限是40岁,很幸运我在这个期限之前实现了自己的愿景。接下来我也设定了在某个年龄节点将企业带到怎样的高度的目标,并正在为目标而努力着。

5.你希望在愿景实现后看到、听到、感受到什么?

达到愿景后,你希望你的人生是怎样的?不要只想着吃、喝、玩、乐,为了这样的目的打拼不值得。我不能让所有人都有大志向和博爱之心,但还是要有一定的思想层次,方能对得起自己多年的艰辛奋斗。

当我实现愿景后,在我身体尚可时,我希望能够继续帮助更多的人走出生涯困境,在我年老时,我希望能够伴着美好的回忆,浅斟低唱一杯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