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服务于目标

决策服务于目标

做决策遇到的最后一个也是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是:为何而决策。

笔者在讲课时常问学员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大家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做决策?”

学员A:“因为遇到困难,必须要解决,就要做决策。”

学员B:“到了该做决策的时候,必须做决策。”

学员C:“日常很多事都需要做决策,这是逃避不掉的。”

学员D:“有时候是职责所在,只能做出决策。”

我:“大家对于决策的理解其实都很清晰,决策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责任和义务。”

决策就是这样黏人,你越想它离远点,它就偏偏来到你身边,看到你、我、他所有人的无奈。

第二个问题:“我们决策的目的是什么?”

学员E:“为了解决问题。”

学员F:“为了减少困扰。”

学员G:“为了履行职责。”

我:“大家说的这些都是做决策的最终想要的状态,我们通过正确的决策,将问题解决,将烦恼解除。但是,最终状态达到要有一个前提,就是决策要服务于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做决策之前必须确定目标,并将这个目标作为决策和一切行动的根本。如果跳开目标,只是做出了一个自认为的好决策,是很难达到预期结果的。”

所谓决策目标,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根据预测,对这一问题所希望得到的最佳结果,最低程度问题得到怎样的解决等。

目标的确定非常重要,同样的问题,因为目标不同,可采用的决策方案也会大相径庭。

例如,某人是在校大四学生,正在惆怅是去面试找工作呢,还是继续考研充实自己?看着身边的同学,有的忙着备考,有的忙着面试,他越发不知该如何选择。向同学咨询意见,决定考研的同学告诉他应该考研,以及考研的种种好处;决定找工作的同学告诉他应该早点步入职场,以及尽早工作的好处。

无法做出决策的他选择了一边准备考研,一边参加面试,所谓双管齐下,左右开弓。直至毕业季来临,他因为信心不足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也因为准备不足没能考上研究生。

可见,当没有确定目标或者目标不正确,接下来的一切决策和规划都将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必须知道自己通过决策想要达成什么目标。

还有一点很重要:哪怕我们找到了决策的目标,也要谨防“目标漂移”的情况出现。

所谓目标“漂移”,是指决策目标偏离合理状态,变得不太理性。

“老婆和老娘掉水里应该先救谁”这个经典的两难问题,就是犯了“决策目标漂移”的错误,人掉水里了,作为施救者本该尽快救人,见谁救谁,效率才是硬道理。可我们偏偏在比较老娘老婆谁更重要,这时决策的目标就从“追求效率”转移到了“注重身份”上。

每个人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做决策并非总能保持充分的理性,常常会陷入非理性困境。一些心理上、观念上的误区,会导致决策目标发生“漂移”。

决策者会受到包括心理因素在内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把决策目标搞错。例如,让人咬牙切齿的沉没成本效应就是决策者在一些心理因素的误导下,对不需考虑的沉没成本非理性地加以考虑,导致决策目标出现偏差,最终决策失误的现象。

有企业上马新项目,前期投入很大。后来发现有问题,经济上不合理,项目必须立即终止,不然会有严重亏损。这时,一些决策者考虑到前期的投入,往往难以痛下决心,很可能硬着头皮撑下去。因为心疼前期投入,不理性地用资本“保全”取代“经济上合理”,决策目标发生了“漂移”。

在《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爱丽丝问一只猫:“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说。没有目标,就没有战略;没有战略,就没有计划;没有计划,就没有行动。

所以,决策的有效性要建立在有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并且以始为终,认真执行决策,坚持实现目标。我们需要问自己:

自己要去何方?(没有正确方向,方法越正确越错误)

自己想要什么?(没有确定目标,所有路径都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