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充电的方式是外求还是内求

你充电的方式是外求还是内求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永远为欲望所折磨,他的心总是向着外面的世界,试图去追逐一切,寻求发现新鲜事物;另一种人永远为内心所折磨,他的心更多关注自身,对外面的世界只是抱着客观的态度去思考分析,甚至有一些毫无兴趣,相反,还试图回避世界中的一切,他们喜欢接触客观的资料多过接触外界。荣格把前者称为具有外倾性格的人,把后者称为具有内倾性格的人。

第一个维度中,描述了个体与外部世界联动方式的倾向,以及自我提升所采取的形式,即外倾E(Extrovert)或内倾I(Introvert)。

外倾型(E)的人,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世界。能自然而然地被外部世界所吸引,并善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系统去了解世界,从了解中获得对外界的深入认知。我们将这样的充电方式称为“外求”。外倾型的人更容易被接近,喜欢成为外部世界的焦点,依靠和别人在一起给自己的“能量电池”短时间内大功率充电。

内倾型(I)的人,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内心世界,喜欢独处,试图在经历世界之前先了解它,并在了解之后完善自己的认知系统。我们将这样的充电方式称为“内求”。内倾型的人偏爱小范围内的人际交往,避免成为注意力的中心,一对一交际更令他们向往,通过独立且深入的思考徐徐为自己的“能量电池”充电。

E型人像一台风力发电机,靠外在力量给予推动。因此,E型人与外部世界联通,观察某种情形,永远会想:“我将怎样制造影响?”

I型人像一个水力发电大坝,靠自身内部落差产生驱动。因此,I型人建立内心世界,观察某种情形,永远会想:“我将受到怎样的影响?”

E型人的能力阈值趋向广度,I型人的能力阈值趋向深度。E型人更关注与外部世界的互动,I型人更关注内部增值。可以得出结论:E型人通常对很多事情感兴趣,但不一定达到某种深度;而I型人的兴趣范围很少,但却对兴趣有着很深的研究。

但无论是E型人还是I型人,都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一个喜欢关注外部信息的人,一个有着广泛兴趣的人,一个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的人,通常涉猎广泛,知识面广博,交友量级庞大,但知识与交际都缺乏深度。一个喜欢内向思考的人,一个对知识究根追底的人,一个更愿意独立做事的人,通常知识深度强劲,但结交朋友会更加谨慎,好友数量不是很多,但容易成为知己。

这里要注意一点,“内倾”不等于“内向”。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宅的,身边的朋友都很难约到他出来见面,但是在工作时他独自一人面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都能面不改色口齿伶俐。那就是教师,因为工作需求,他们在工作以外的时间要继续自身的知识水平,保持阅读与学习,同时还要跟众多家长保持沟通,因此,让他们去社交与娱乐的时间并不多。

这种类型的人不属于“内向”,毕竟他们需要讲课,也需要跟很多家长打交道,相较于在休息时间里需要跟朋友外出聚会散心的外倾型,他们只是更偏向于通过独处去汲取能量。

经过上述对比,我们已经知道E型人和I型人的一些重要区别(见图2-1)。但要明白,绝对的外求和绝对的内求只存在于两极,是两种极端情况。绝大多数人都存在于外求和内求两者的过渡区间,有的人偏外求,有的人偏内求,具体因人而异。

与(外求)E和(内求)I的情况类似,具体(S)和抽象(N),理性(T)和感性(F),规矩(J)和随意(P)也存在两端和中间点的极端情况,通常情况下,人都存在于两点中间但不包括中间点的范围内。关于这部分相关,以下三节将不做重复阐述。

如果E型人和I型人同时丢了很重要的东西,看看你们能否通过他们的行为去判断是外倾型(E)还是内倾型(I)。

A在生活中丢了东西,会第一时间向他人询问知不知道或看没看见过;B丢失了东西首先会尝试独立思考与自我审问。

很明显,A就是外倾型(E)的典型表现,他希望通过外界了解自己想获得的信息。而B就是内倾型(I)的表现,他希望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而有所收获。

简单的找东西行为,就能折射出E型人和I型人的极大不同。但两类人的目的都是要解决问题,只是与外界的互动差异极大。

笔者是典型的E型人,很多时候都需要同外界联通来帮助自己思考。也就是说,我是先联通外界,再开口说话。我的一位同事则是典型的I型人,他习惯先思考到位,再开口说话。但我们最终总能达成协议,因为我们的目标一致,我们分析事物都是客观的,我们的判断方式都是客观的。这里涉及本章以下两节的内容,稍后作详细讲解。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类型的人,为了能与别人建立以外求和内求为基础的良性互动,我们就要学会分别跟E型人和I型人相处。

1.要懂得互补长短

假如我是E型人,我对I型人给出的建议会更加重视。并非有意疏忽同是E型的人,毕竟E型人独立思考方面则有所欠缺,从I型人的建议内获取的建议能补充我对思考深度的不足。当然,若是其他E型人给出更合理的建议,我也会采纳。面对不同类型的人要注意彼此互补,互相成就,也要懂得博采众长,尊重强者。

2.要知道如何回避彼此不足

这是了解E型人和I型人最为重要的一点。懂得彼此的优势,回避彼此的不足,简单来说,就是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情。如果你是企业负责人,派一名I型人去参加一次展会,目标是认识很多新的伙伴并获取更多资源,显然对于该I型人就是极度消耗,难有发挥。如果派一名E型人去做这件事,就极少会产生消耗,并且收获良多。

了解E型人和I型人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更加了解自己。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回忆自己身上发生的真实事情,并以此为基础剖析这些表现,得出自己是外求还是内求。

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过程,而是长期的、需要反复萃取的过程。在初步得出自己是外求或内求后,应继续自我追问,我做事的状态是本我吗?是我自己的偏好吗?是因为外界期待才表现出来的吗?实际上,我们必须要反复回到生活中的情景,一个个去辨析,才能最终确定自己是偏外求更多,还是偏内求更多。

曾经有一位学员,表面看着此人性格爽朗,微笑交际,仿佛一下子就能确定他是E型人,但通过对他从小到大能够回忆的所有生活情景的剖析,在排除了非本我的盔甲后,他最终确定自己是I型人,他承认自己其实很喜欢独处和独自思考,只是最开始就进入销售行业,迫使自己不得不外向。

他承认自己的职业生涯虽然看似不错,但内心一直很累,仿佛有颗烦躁的种子种在心里,时刻准备发芽。经过对自己性格与职业状况的深刻剖析后,他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离开销售行业,做一个能让自己快乐的短视频媒体人。

笔者以这个实例作为本节结束,就是想告诉各位读者,职业生涯规划一定要从了解自己开始,才能做出真正对自己有益的生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