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能力进阶的“四重奏”

职业能力进阶的“四重奏”

倒退三十年,职场的概念刚刚从改革开放的窗口——深圳传往其他地方,那时候,人们对于如何在职场上更好地生存还没有概念,只知道认真干,好好干。后来逐渐有了学习意识,很多有理想的职场人在业务时间拿起了书本,饥渴地汲取着所需的知识。看来这时的职场人已经懂得了职场发展的基本路径,就是不断学习,充实自己。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职场环境也在高科技的裹挟下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职场能力的进阶手段也在高科技的冲击下呈现越来越多的模式。过去只需要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再向同行业优秀的人请教,即可实现能力进阶。如今,学习的载体已经大变样了,书本仿佛成为最落后的手段,借助网络能够快速地、有针对性地、更具总结性地汲取更多营养。

21世纪,职场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无须再讨论,我们要说的是关于职业能力进阶的方式,可以总结为“四重奏”——看书、听课、混圈子、分享输出。

1.看书

要想掌握和提升一项能力,首先要掌握本能力需要的基础知识,这里看书则是最快、最省时省力的方式。在书籍选择上,既要看畅销类的书籍,也要看教材类的书籍,但绝不能只看信息类的杂志。通过通读不同领域的相关书籍,可以快速搭建知识架构、熟悉领域理论流派、掌握基础概念等。当初,笔者在决定进入生涯领域前,不是去急于报班,而是买了一堆生涯规划方面的书籍,像高考备考一样啃读。最终在读完了差不多50种各类生涯规划方面的书籍后,我才去报了行业内的认证课程,有了前期的知识积累,让我在课堂上接受更快,思考更多。

2.听课

一天吃完饭时,杨忧忧打开手机微信,看到新信息提示已经无法用数字显示了,几个课程微信群右上角分别显示的新信息数量已达数百。她看看这些语音课程,选择滑过实在可惜,爬楼去听又没有时间,直接删除又难以做到,一时间竟然没了主意。

这些微信群有些是线下课程的后期延续,有些是正在讲授的网络课程,有些是尚未开始的网课前奏。

除了微信群,杨忧忧手机主页面上各类学习平台APP里还躺着很多课呢!“得到”里有几个人的专栏需要阅读,“好多课”里有几个关于品牌运营和新媒体运营的课程只开了头,“分答”里还有几个小讲座没听完,“千聊”不时发信息提示她有关注的新课即将开始了。授课者的类型各种各样:大咖讲课、学友分享、前辈倾情传授、新手免费互动、新晋网红打卡、新起IP变现。价格从几元到几千元不等,价格不贵的,心一动,手一滑,就完成了购课程序;价格昂贵的,心一横、手一抖,也完成了支付程序。

你可能会感觉奇怪,她为什么要订购这么多网课呢?有时间学吗?杨忧忧兴趣广泛,不仅喜欢学习,而且对新事物、新话题尤其感兴趣。平时看到各类网课,只要是感兴趣的,就会心痒,忍不住支付买来听。

但这些课程就像商量好了似的,几乎都是晚上8:00~10:00的黄金时段开课。但一个人晚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很难同时听几门课。

杨忧忧看着越积越多的未听课程,内心充满焦虑。原本花钱买课是为了加强学习,提高认知,提升能力,增长见识,从而减轻自己适应时代变化的压力,没想到却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我想,杨忧忧这样的情况绝非个例,现实中有很多张忧忧、王忧忧、李忧忧、赵忧忧、刘忧忧……还有一些人虽然没有花钱买很多课,但在手机里安装了很多关于学习的APP,梦想着自己也能开始学习之旅,但装上和开始学则是两回事,很多人的学习APP从装上那天起就没有打开过。这些人就是自我安慰,认为自己买了很多课程、装了很多学习APP能力就提升了,其实并没有。

“三板斧”的第一斧应该是以是否将学以致用作为选择课程的唯一标准。

知识经济时代,个人IP风起云涌,导师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课程种类繁多,题目眼花缭乱,内容全覆盖,效果高大上独一份,让人觉得错过这个课将会遗憾终生,上完这个课就可以很专业、很厉害。

这种情况下,选择就不能只被标题吸引,需要仔细分辨课程大纲和内容框架,主要分析课程大纲是否能定点精讲、细讲、透讲。

再看课程的性质,如果纯粹只是理念性或者模式性的内容,建议谨慎选择。别人的做法固然有效,但未必适合你。而且,这些事后诸葛亮拼凑出来的理念和模式只能产生“鸡血效应”,兴奋之后毫无实效。

还要关注讲课者,其专业积累和背景经验如何。他们不一定是大咖,但一定要真料。那些纯理论大咖不建议选择,实践出真知,在某个方面做过、学过的人,讲课一定比只想过的人更加生动,且更接近现实状况。

最后要拒绝焦虑型学习,学完很快就有机会实践,从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完善细节。你现在正在运营公众号,就去听这方面的课程,然后拿过来操作,比如怎么导流引关注,怎么蹭热点,怎么设计策划,怎么准备内容等。

3.混圈子

每个技能领域都会有一些圈子社群,如插花、烘焙、摄影、PPT、跑步等都会有圈子,类似早期的BBS论坛、微信群、俱乐部、联谊会等平台。圈子里面既有和你一样刚入门的初学者,一切都新鲜好奇;也有学在半路的过来人,及时和你分享学习历程,以及陪伴打气,还会有大咖大神级的存在,他们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都足以点醒你,给你很大帮助。

一位新晋财务主管的生涯咨询师,针对她提出的很多不懂的问题没人问,一些没有做过的事情没有参考案例,笔者建议她尽快加入一些财务管理人员的群体,基本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后来的反馈证明这一招确实很好用。

4.分享输出

一次培训课上,老师非常坦诚地讲,指望2~3天时间学会一样技能是不现实的,即使学习能力再强也做不到。

老师研究多年的东西,总结归纳出来的体系,包装修正过的话术,如果被你三天就学会并掌握,岂不是天方夜谭!刻意练习并输出才是听课后正确的做法。需要课后去反刍,去消化,去练习,才能全面掌握知识,内化成能力。

学习一门知识或是一种技能通常有几个过程:

刚开始是兴奋期——学什么是什么。拼命吸收一切,觉得书上说的和老师讲的全部有用,也会展望自己学习后运用的场景。

兴奋期过后是漠然期——觉得不过如此。慢慢感觉自己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也不过如此,不知道学到的东西能不能帮自己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质疑自己学习的必要性。很多人到了这个阶段,便偃旗息鼓默默放弃了。

漠然期之后进入迷茫期——不懂的越来越多。随着学习的深入,发现学得越多不懂的越多,各种概念、理念,各种工具模型,各种流派门道,自己仿佛陷入了专业知识的汪洋大海,不知道怎么靠岸了。这个阶段很容易“走火入魔”,去寻找捷径或者干脆放弃了。

坚持到最后,恭喜你终于到了收获期——学以致用,如鱼得水。经过了前面三关抵达这里的人只是极少部分,淘汰了很多人,也突出了强大的自己。掌握了知识系统,提高了认知体系,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到了能够分享输出的时候。

用输出倒逼输入,分享是最好的学习。分享的方式有很多,一对一练习,写一篇文章,做一场沙龙,做个主题发言,或者给别人来个主题培训等,都是非常好的方式。刚开始多争取免费的机会,甚至倒过来请人喝饮料吃点心,这个时候的分享不是为了挣钱,甚至不是为了受众,而是为了磨炼你自己。

我们企业有同读一本书的习惯,第一个月打卡共读,第二个月为实践分享,采取自愿报名结合抢红包大小的形式来确定分享人,很多小伙伴刚开始都很害怕这个环节,笔者鼓励大家主动报名分享,并且告诉他们,你不是为别人分享,而是为你自己分享。经过一年的训练,大家的逻辑思维、分析总结、案例萃取、公众演讲等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大家一定要明白,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如果只是想着一边喝咖啡一边听课,一边哼着音乐一边翻书,就能轻松学会一门知识,掌握一门技能,那是痴人梦想。

学习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需要自我突破,需要自律坚持,需要持续改变。只有坚持到最后,才是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者和驾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