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不是老师,更不是父母
很多人入职秉持学习的态度,希望能力得到不断进步。这样的想法没错,但基于此的做法却多数是错的。
经常听到年轻的职场人说类似的话:“我从来遇不上一个能够教我东西的好上司,每次出错都对我生气,让我负责。都不教我,我怎么能会呢?让我自己学,也要给我时间吧!我想跳槽,但怕下一家企业也是这样。”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笔者都特别想回复一句:“别人凭什么要把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手把手传授给你呢?”
如果这样的回答让你感到非常不爽,请先别开喷,不妨心平气和地想一想:企业招人是要一起工作出成果的,又不是开培训班,难道付给员工工资,还要负责将员工都培养成才吗?事实上,那些真正成才的人,绝对不是依靠老板或上司传授技艺,而是通过自己在工作中逐渐积累和业务时间不断学习。
很多新进职场人一直停留在学生心态阶段:老师教给我,我就能学会,现在是老板教给我,我才能学会。在企业里表现为:开会不敢发言,干活等待指导,成长需要老板教。
但职场是非常现实的地方,不看过程,只问结果。况且,任何一个人在职场上都不足以成为老师。首先,职场的学问非常广,小到办公机器的使用,大到专业知识,甚至人际交往,每个人都有相对主观的处理方法,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你。其次,每个人的能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如果你单方面把别人当成你的老师,对方所承担的压力就会非常大。
因此,职场需要的是员工虚心学习的心态,与其等人教不如尝试以下三步法来实现自我蜕变。
第一步,听话听音、做事抓主旨。
能否准确领会工作意图是影响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意图就是指导思想,是大方向,不能正确地领会工作意图,自然很难做好工作。
第二步,善于反思、每日自省。
吾日三省吾身,则智明而行无过也。工作也是如此。有些重复犯的过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你能对每天完成的工作进行归纳总结,及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就能有效地指导自己的工作,而不至于一出问题就去询问别人来解决。
第三步,切忌目中无事、得过且过。
学习的核心只能是自己,并非只有领导交代的任务需要你去学习,职场里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学习,而且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通过自学去完成其实并不难。
从打印机里,从电脑公共盘的所有文件夹里,足够多的资源免费提供给你学习。小到一个文件的字体、字号、行间距,大到一份方案和一份标书,都是职场庞杂知识体系的内容。
若能提前学习一些新事物,当重要的机会来临时自然可以把握住,只有愚蠢的人才会一边放弃自己手头的机会,一边抱怨企业不给他机会成长。
记住,老板不是老师,老板更不是父母。
很多时候我们加入一个新的企业,都会看到“欢迎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之类的欢迎口号。但实际上,笔者并不主张你真的把企业看作你的家,因为你的老板不可能是你的父母。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在职场中,我们作为员工存在的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企业带来利益,为企业赚更多的钱。很多企业想用情感来维系团队,但最后总是会与最初的想法背道而驰。领导想要更上一层楼,员工想要赚钱养家,真正让大家聚在一起的是利益,感情只是润滑剂,所谓的同舟共济也不过是利益维系着罢了。
但现实中就有人将老板当成了父母,总希望老板能满足自己的想法,或者对自己有无限的宽容。
某次参加同学会,和一位大学时比较要好的同学闲聊,当聊到他的工作和老板时,他显得很无奈,认为老板就是个棒槌,耽误了他的发展,也耽误了企业的成长。同学以最近的经历为例:“根本不能理解,明明是他(老板)安排我写针对于下半年的大型活动计划,为什么我给他提案后,他又转变态度说这个事儿重要但不紧急。我花了两个通宵写的方案啊,他一句理解和表扬的话都没有。我真是无语了。企业每次市场活动都想要最好的结果,但是做活动又使劲卡预算,凡事想要好的,前期又不付出,怎么可能有好的结果呢?我那老板根本就没有战略规划能力!战略性提案就应该宏伟,否则怎么能称为战略层面的提案?反正我以后不会再给他提案了,我只做好手头眼前的事情,自己还能轻松一些。”
说别人总是很容易,但在我听来这番话就像是不懂事的孩子和父母闹意见,认为父母不重视自己的想法,不帮自己将想法实现。
我很想劝说这位同学,与其找老板的不对,不如先找自己的不对,因为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但当时的场合不允许我这么做。
老板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好的效果,看起来是悖论,但只要操作得法,很可能成为花小钱办大事的经典案例。关键在于如何和老板沟通,必须向老板确认“花小钱”与“办大事”之间的契合点在哪里,围绕契合点展开头脑风暴,这样的设计是有机会获得通过的。不然,只是盲目地追求宏伟,那只有老板是你父母,才愿意付出高额预算来满足你的成功理念。
老师和学生,核心目标是完成学习;父母和孩子,核心目标是完成人生目标;老板和员工,核心目标是完成工作任务。这是三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切忌混为一谈!企业和员工是一种联盟,彼此为了完成共同目标努力奋斗,实现各自的价值。
最后,给大家一个忠告:职场不是家,它是一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地方;同事也不是朋友,在竞争环境中谁都不能保证不做捅刀子的人;老板不是父母,他在意的只有企业全年总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