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识无能力的行动——主动学习

有意识无能力的行动——主动学习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人对于自己工作现状的无奈吐槽:

“入编辑行至今四年有余,本着喜欢阅读,想要安静平稳生活状态的想法,满心欢喜地进入,甚至认为自己的将来都可以寄于文字间。因为对文学的敏感度和文字功底,很快便由新手进阶为成手,又进阶为高手。那段时期的工作状态很惬意,每天完成常规工作量后,学学英语、看看书。

工作一年半后,平时比较随性的我突然想要查阅存款。原本是想给自己一个惊喜,没想到却只是惊吓,竟然未到五位数。再看看支出,除了日常开销,偶尔朋友小聚、添置些小饰物、买点普通品牌的服饰,对比年轻人的消费水平属于偏低,没有旅行,没有大额消费,没有生病,没有向外出借。我的钱呢?一天码字六千,忙碌了十八个月,就这一点点回报?在那一刻,我所有的良好感觉都没有了。

此后,攒钱成了我唯一的目标,当时能想到的方法就是拿出属于自己的时间多码字。又过了两年多,我终于有了一笔看起来还不算太可怜的积蓄。但获得这笔小钱的代价是,我没时间学英语,没时间看书,没时间和朋友聚会,没时间郊游散心,彻底没有了节假日。就像陀螺一样,每天给自己规定的工作量是常规的一倍,睁开眼睛就想着写稿,一直到上床休息,做梦都在写稿。

在自己艰辛的努力下,我终于拿到了其他行业成手的薪资。一位做产品推广的大学同学,只有半年经验,入职新企业的薪水只比我现在少一千。但我是在大量消耗自己的情况下获得的,她只是正常早九晚五,偶尔加班便获得了。

因为聚会总也约不到我,一位朋友有些不放心特意前来看望,见面后她的第一句话是:‘你怎么这么憔悴,是不是病了?’不幸被她一语成谶,过于疲累伤害了我的身体,我真的病了。现在在医院里准备做手术,看着自己用透支生命拼来的积蓄即将大量支出,苦涩、失望、遗憾……让我无力悲怆。不是我不够努力,是编辑职位的整体薪资低,导致我想要获得正常的生活水平需要加倍付出。

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只有脱离当下所谓的舒适区,走入暂时的不舒适区,未来才可能会舒适一些!”

规避风险的心理让人们总是想要维持现状,不愿意去做改变。这位吐槽者的选择也是如此,宁可透支体力拼命工作,也没有想过要离开所在行业。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唤醒了她的意识,让她明白了当下的状态不是自己想要的,也是不可能长久维持的。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经济压力汇聚成心理压力,一起消耗着她的生命。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要做出改变。

此时要给一句鸡汤点评:“不要勉强,做自己擅长的事就好。”正是因为我们都喜欢做擅长的事,所以就陷入了一个怪圈——你的能力或专长正在成为你进步的阻碍。

《能力陷阱》的作者埃米尼亚·伊贝拉揭示了职场的隐性陷阱,颠覆性地提出:能力是优势,也是陷阱。

你与成功者的差别,不是是否勤奋、努力,而是先思考还是先行动。“成年人学习方式”的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的学习顺序是“先思考,后行动”,但思考后人们往往原地踏步,因为过多地思考了当下的得失,而非未来的可能。

成功者们的学习顺序则是“先行动,后思考”,但绝非盲目采取行动,而是在结合现实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探寻更适合自己的方法,然后在某一点上发起突破,最终确定突破的途径。

引用中国台湾“诚品书店”创始人吴清友的一段话:“生命当中没有那种理所当然的回报。你要做什么,你自己可以决定;你要得到什么,对不起,上天做主。”

我们都会带有目的地去做某件事,只不过我们很难控制结果一定会完美或者一定能收获什么,因此有时候过分地思考与权衡利弊,只会错失行动的机会。虽然结果不可控,但行动是可控的,通过制订适合自身的行动计划,就可以立刻开始执行,计划不可能是完美的,那就需要大家在不断执行的过程中“边错边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试错成本范围,哪怕是作为家庭支柱的中年人,也存在自身的试错范围,只是大与小的问题罢了。与身边的人进行一次探讨,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理解;与自身来一次心灵对话,清楚自身最大限度的抗风险能力有多大。有了这样的准备,你行动起来的后顾之忧就少得多。

随自己的喜好去寻找,不断尝试新的东西和探索新的世界,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体验到不同的情绪,感知到自己某种能力的阈值,进而发现一个新的自己。等你在某个新领域里发现,自己可以用低于平均水平的努力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成绩时,再深入这个领域精研,这样既轻松又不痛苦。

可见,在经历了“无知无畏”的阶段后,人就会开始觉醒,察觉到自身的不足,这时候就会步入“力不从心”的阶段,知不足而无力改,这时候就需要充分调动我们想要改变的决心。尝试走出舒适区,在不同的新环境、新工作、新关系中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