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自己的生涯决策权

保护好自己的生涯决策权

做决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决策很纠结。

每当需要自己做决策时,你是否面临犹豫不决,各种纠结?比如结婚对象的选择,是否要买房,选择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就职等。其实你并不孤单,因为你所遇到的问题,其实有成百上千的人都遇到过。

为何我们在做决策时会纠结?主要是由以下三个原因造成的。

(1)不敢对结果负责。有时候纠结犹豫,是因为我们对于要做的选择、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无法判断这个选择的结果是好是坏,因而陷入选择困境中。这种情况多出现于做重大决策的时候,因为决策失败的后果影响巨大,因此我们会倾向更慎重地做选择。

(2)可选项太多。相比于重大事情的决策,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小事决策同样会让我们脑壳疼。因为网络时代带来的信息便捷与透明,我们要面临的选项之多前所未有,因此造成了决策所需时间的增多。例如,我们要向一家企业投简历,可以通过相关的网站查看企业资质,也可以用相关软件去看这家企业的口碑,甚至通过其自媒体平台去了解企业文化,每一个因素都会影响我们最终的决策。

(3)没有决策权。前两个原因都是在能做决策的前提下纠结,但这第三个原因是因为自身没有决策权,所以不敢做决定。这样的情况在职场中很常见。企业老板不放权,部门经理不放权,下属就没有决策权力,所有需要做决策的事情都要向上请示。

但在现实中,很多事情并非因为困难而不做,而是因为不做而困难。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决策不纠结呢?

1.不确定的小事——盲盒心态

相信近几年流行起来的盲盒大家都听过吧,它就是利用人们的赌徒心理和好奇心理,对于不熟悉的事物,人们常表现出好奇和急于探求奥秘或揭示答案的心理。这样,追求惊喜刺激的心理在未知的盲盒拆开之前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而拆开后如果得到的不是自己心仪的物品,就会触发赌徒心理,希望通过不断购买下一个盲盒去获得想要的东西。

万物皆可盲盒,可以把盲盒心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各种小事的决策中。因为小事决策的错误成本较低,可以适当地把决策交给运气和直觉,结果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2.不确定的大事——先做后调

对于结果不明确的大事,我们可以尝试先动起来。没错,这件事当下对你很重要,但是一段时间后,回过头来看你或许就会发现当初无论做哪个决定,结果都不会差太多,甚至发现当初的纠结已经没有多大意义。

如果这个决定产生的后果是持续性的,那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阶段性的结果反馈,判断是否继续,如果继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策略,让自己的决策无限趋于完美。

毕竟当今时代,改变是常态,不完美才是真实。苛求自己做出完美的决策只会作茧自缚,自寻烦恼。

3.没有实权做决策——协议建议

当我们没有实权做决策时,可以为真正决策人提前拟定出“协议建议”,让其根据你的建议做出决策。

例如在职场中,你被老板派出去跟第三方企业谈项目时,因为对方知道自己不是最终决策人,所以谈判多少会有点敷衍,这时自己可以跟对方说:“我们可以提前协商出一个‘建议’,只要它是合理的,我有信心可以说服领导接受。”这样一来,对方就会对此次交谈重视起来,你也不会因为没有实权而难以开展工作。

可能在工作中我们迫不得已无法掌握实权,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没用决策权。

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因素有很多,自身实力只是一部分,外界因素才至关重要,如人际关系、家庭状况、行业环境、企业现状等,很多人却没有充分发挥外界因素的积极因素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助力。既然存在这么多的不可控因素,我们要不顾一切地去做决策吗?

非也,你的房子车子,你的家人朋友,和你关系最紧密的人和物,都不只是捆绑你的枷锁,更是你奋斗的动力,还是你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为了追求个人职业生涯更高层次的发展,我们需要保护自己的生涯决策权,摒弃那些外在的借口。

最后,笔者还想提示亲爱的读者朋友,保护自己的生涯决策权需要去伪存真,将那些伪阻碍去掉,留下最真实的感受。我们需要问自己:

自己可确定的选项有哪些?(没有确定选项的决策困扰,纯属借口)

自己拥有的决策权有多大?(没有选择权限的决策困扰,纯属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