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的计划方案
我们从一个地方去另一个地方,需要地图的指示才能到达,即便是轻车熟路,也是在脑海中形成了成型地图。总归是沿着正确的线路抵达想去的地方,不至于跑偏、迷路。
再细想想,如果路程很长,我们还要考虑中途在哪里休息,在哪里吃饭,在哪里加油,在哪里住宿。甚至还要准备备用方案,如果错过出口就要进入下一站休息,如果身体不舒服就要提前休息,如果没有想吃的食物……如果车辆出现故障……如果酒店都客满了……
很多人认为自己跑长途不会想得这么复杂,其实这只是举个例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即便不考虑细节,关键的问题还是要考虑的。所谓“凡事预则立”,没有规划就难有条例,没有计划就难免混乱。
回到正题,生涯规划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事业走向。毋庸置疑,那些生涯发展好的人都具有规划性和执行力,他们为自己选择正确的生涯路径,然后将在路径中设置里程碑,脚踏实地地向着每一处里程碑前进。
具体需要制订怎样的行动计划,因为实际情况难以估计,不做具体阐述,行动者要根据各自情况制订符合实际的方案。笔者在此强调三个与行动计划有效实施相关的问题:
1.为了提高这些能力,你打算如何行动
设计的行动计划中一定离不开所需的能力项,要依靠各项能力来执行方案,实现计划。但这些能力项不是一开始就完全具备的,有的可能达到了方案实施的标准,有的则达不到方案实施的标准,有的能力可能还基本不具备,需要从零学起。
此时,你要将思路暂时从方案实施中抽离出来,考虑如何做才能提高尚显不足的能力项,使其达到执行方案所需的能力标准。
常规方法有三种:①参加培训。这是最系统的方法,可以全面掌握能力项的理论知识。②向同行请教。这是最灵活的方法,哪里不会问哪里,一路问一路提高。③进入某企业就职。这是最深入的方法,在工作中实际学习,将干货抓到手。
2.你需要为此付出哪些行动
无论采取哪种提高能力的方法,都需要自己为此倾心付出,改变一些常规行为,以求更快学成。
例如,参加培训班,需要付出一定比例的学费,还要对理论知识翔实掌握,与老师和同学深入探讨问题。
例如,向同行请教,需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认真求知,务实进取,对于他人的善意忠告要谨记。
例如,进入某企业就职,需要做好时间规划和学习规划,认真工作,不能因为是来取经的就不敬业,要知道能够亲临一线学习的机会是不多的。
3.你接下来的计划是什么
当你已经将能力弱项进补达标后,接下来就要考虑正式开启行动了。但不能因为没有了能力短板就盲目乐观,因为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正式开始之前,要对风险进行预估,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对行动进度进行设定,即给出自己各个时间节点,敦促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各个目标。
在这里,笔者要额外提一下,现实生活中经常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状态,那面对永恒的变化,我们就没有做计划的必要了吗?不是的。
有个人为了减肥制订了一周去五天健身房的计划,但中间因为天气、加班、身体状况等因素,很难完全按照该计划执行,于是他就放弃了这个计划。这种行为就是从根本上让计划“屈服”于变化:看起来是计划在变化面前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实际上是执行计划的那个人,既没有变通能力,也没有意志力,更没有决心。
变化的出现,是制订计划的经验。从变化中学习制订计划的经验,然后让制订计划的行为变得更加成熟,以制订出更加完善的计划才是变化的真实意义。
变化跟计划并不是处于对立面之中,而是计划在变化中学习、适应,当你可预见的变化在你的意料之内,不可预见的变化也有对应的防范措施时,计划的意义不言而喻。
这不仅是我们掌控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等更为直观有效的手段,对于我们本身的提升(思维逻辑和执行力)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生活或工作中,面对突如其来且复杂的变化,也许你不能100%就让计划满足变化的所有要求,但我们更应该拿出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去解决。而不是简单抛出一句“计划赶不上变化”,将问题搁置一边,从而让这句话成为放弃努力、放弃挑战的通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