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识有能力的行动——精进使用

无意识有能力的行动——精进使用

舒适区之所以具有强力的圈人能量,是因为达到了足够的熟练度,工作已经进入了自动化输出的状态。这种状态让人有安全感,所以人们不愿意离开舒适区。

但现在的情况是,已经离开了原本的舒适区,进入了陌生的领域,在自己的顽强拼搏下来到了可以练习的阶段,并且仍在坚持努力着。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呢?你会发现,你正在为自己创造下一个舒适区,而且迫切希望尽快进入其中。毕竟在外面漂泊了那么久,找一个暂时可以停靠的港湾让自己休息一会儿是有必要的。但要记住,这只是暂时的。

在一个领域摸爬滚打久了,熟练程度必然会提升,再加上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习得的方法持续精进、能力体系不断升级,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开始内化,进入了一种不用启动意识也一样能发挥能力的阶段,你将再次感受到自动化输出的状态,这种无意识有能力的“自动化输出”,其实就是建立了有效的心理表征的体现,同样也是我们刻意练习的目的。

所谓的“心理表征”,直白来说就是“套路”和“系统”。面对简单问题,你能下意识地在系统中选择合适的方式去执行;面对复杂问题,你能在众多了然于胸的套路中选择合适的去拆解。

例如,同样是写一篇文章,面对同样的主题和素材,高手会有很多种写法,而非高手只有一两种。同样是看一篇文章,高手能看到文章会火或不会火的背后原因,能预估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而非高手只是像读者一样看内容,或是简单分析文章的结构。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写作者刻意练习的目的应该是不断总结别人的文章套路,模仿、内化,形成自己的写作套路,并不断增加套路的数量,以应对不同类型文章的需求。

不同行业领域内的高手和非高手的区别在于“心理表征的数量和质量”。那么或许有人会问:因为达到了自动化输出状态,就能对工作具有掌控感,进而产生成就感,那么,在之前职位的舒适区也是自动化输出状态,也对工作形成了掌控感,为什么没有成就感,反而是深深的焦虑感和压力?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回想刚才让大家记住的“是暂时的”这句话。也就是进入当下领域的舒适区后,维持这种舒适状态必须是暂时的。想一想,我们以极大的勇气告别了曾经的舒适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新的舒适区,难道只是为了重新陷入舒适状态不能自拔,若干年后再次面对新的焦虑不安吗?尽管没人希望这样,但是人们的大脑特性却偏偏是这样。

其实,大脑的适应能力可塑性极强。大脑与身体肌肉相同,训练哪里,哪里就会发生变化并增强。不停地训练,不同地挑战,大脑会因不同强度的刺激而发生变化,逐步适应你对大脑的要求。

大脑会无限适应挑战与刻意训练,并形成长时记忆,日久天长,便不再感到困难痛苦。大脑会因你对它的运用而发生变化,被迫训练,强行重塑,越训练,适应力越强,当克服困难,重塑成功后,重新回归身体平衡,又进入舒适区。

所以,保持进取心,不断继续踏上征途,追逐更深更广的知识。这样的不断进取精神才是应对不断变换的舒适区的最好方法。

此外,心理表征是具有领域性的。就像牛顿建立起来的心理表征无法运用到李时珍的领域,烹饪领域的心理表征也无法运用到舞蹈领域。在任何一个行业或领域中,技能与心理表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性循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地提升技能。

在领域中,建立了有效的心理表征仅仅是开始,后续仍然需要继续精进,将无意识有能力持续提升。当任何困难不仅不会成为自己前进的障碍,反而成了自己的推力时,你将成为所在领域的高端人才。

假如过去的舒适区所在领域不是我们喜欢,只是为了生存被动进入的,那如今有机会进入我们喜爱的舒适区领域,就应该为之奋力拼搏,付出再多也毫无怨言。当我们近距离审视自己取得的成绩,看着自己在喜欢的领域取得了期望的成果,成就感将油然而生。这种发自内心的感觉是曾经的舒适区不能给予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