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求差异,对内求答案

对外求差异,对内求答案

做决策遇到的第三个难题是:听谁的意见。

当人们遭遇困惑难解的问题时,最常用的方式是向他人求助。找一个或先后向多人咨询,希望对方的回答能够帮助自己解开困惑。

这种不耻下问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每个人面对问题时,因为性格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过往经历不同、处事标准不同,造成对问题的理解方式不同,那么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会相同。

这种差异是个人性格和处事风格的体现,也是决断能力的体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不同,才形成了各色各异的人,世界才足够丰富多彩。

谁都希望自己的问题能够得到圆满解决,因此,对正确的解决方式有极强的渴求,但若只凭一个人的智慧,几乎不可能永远做出正确的决策,必须得到他人的帮助。

但面向他人时,不能来者不拒,要进行分析判断。谁的建议趋向正确,谁的建议有失偏颇;谁的主张更有利于当下,谁的主张更有利于长远;谁的方法可行性更强,谁的方法不可以采用;谁给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谁给出的结论有致命漏洞……

例如,职场年轻人经常困惑于是否辞职,几乎所有人走到离职的十字路口时都会犹豫不定,辞还是不辞?这个时候,向他人寻求帮助就成为必然选择。现在的同事,过去的同事,同窗好友,父母师长,闺蜜发小,甚至竞争对手,都可能成为被咨询的对象。

这些人,因为有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圈子,看问题的角度和对问题的理解多种多样,给出的想法也不尽相同。哪怕同样支持离职或同样支持不离职的人,理由也各有不同。

多吸取不同,弥补自己见解上的不足,目的不是对他人的建议进行删减裁汰,最后留下一个照此办理,而是要进行融汇整合,然后仍然要结合自己的想法,站在自己的立场最后定案。

别人的角度再刁钻,也没有你距离问题近,没有你对问题的感受深。因此,在博采众长之余,别忘记肯定自己。融各家之言形成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并立即将决策变成行动,既不辜负他人,也不辜负自己。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有这样一段话:“假使你去一位牧师那里征求意见,那就是你已经选择了这个牧师。至少你已经或多或少知道了他会给你什么样的劝告。换句话说,选择一个劝告者仍然是自我选择。如果你是一个基督教徒,你会说:去问牧师,但牧师有折中派的,有固执己见的,有见风使舵的,你要选择哪一类的呢?假使这青年人选择了固执己见的牧师,或是折中派中的一个,他必已事先决定了他将获得的忠告。同样地,他来找我,也已晓得我会给他什么样的意见,而我只能给他一个答复,你是自由的,因此选择吧——这就是说,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决定向谁求助,决定听谁的意见,归根结底都是自己的一种抉择。因此说到底,对选择负责的最终还是你自己。

当然,我们无论决策时听他人的意见,还是坚持主见,都有可能是错误的决策,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如何解决?

(1)假设有十个砝码,九个是标准的,一个重量不标准,你很容易把那些标准的挑出来。

(2)假设有十个砝码,一个是标准的,九个不标准呢?

(3)假设你是砝码制造商,对真假砝码有深刻的认识,再遇到上述问题呢?

可见,当信息充足时,错误的信息很容易被摒弃。当信息不足时,我们无所适从。原因在于信息不够充足。信息不足时,得到的判断总有一定概率是错误的,这个风险是你必须承担的。

面对这种进退两难的决策,我们可以做的就是“不后悔”,毕竟你已经做了信息不足的情况下能做到的最好的选择了。

因此,当你遇到需要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向重要的、有见识的人咨询建议,善用身边的“镜子”看清自己,但要在众说纷纭中提炼精华,保持主见。我们需要问自己:

身边的人会怎么说?(向他人征求意见,看见自己看不见的)

自己究竟怎么看的?(向自己寻求答案,看见别人看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