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理念、教育产业与市场经济环境
(一)高校经营性理念
1.高校经营性理念的内涵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教学管理理念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一套方法,而是逐步在向更高层次发展。现在的高校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对其管理办法有所创新,引进了高校经营性理念。虽然经营性理念在高校中并没有完全普及,但是已经被一部分学校的管理人员看好,并已经被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经营性理念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主要是通过对学校所拥有的或可控制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与整合,把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运作效益作为目的的一系列筹划营谋活动。我们不要狭隘地认为只有企业或是其他的营利性机构才能有自己的经营性理念,作为高校,管理人员要把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以及发展中会存在的障碍作为高校的经营性理念,在大学的经营管理中必须要强调成本与效率的重要性。在学校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条件下,缩小其成本,提高学校的效益,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等各项资源,并且使其能够再生与增值,自然形成高校的“管理性经营”。
2.高校财务管理的内涵
目前全国高校数量众多,而这些高校之间存在的竞争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在教学环节上有所竞争,作为保障学校发展的财务环节一样也是竞争的内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主要是财务人员对学校资金的整体情况做一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下一年度的财务预算,在财务年度中及时地分析资金的流向以及学校的财务状况,定期定时地向管理层汇报财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待改进的地方及时更正,帮助管理层对学校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决定。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系统并不完善、财务预算不准确、财务记录不详细、财务分析不可靠,这些问题都有待改善。
(二)教育产业
高等教育的产业已经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时代成为事实,这种产业化的进程使得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显现出了许多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模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教育投入不足的状况仍然严重制约着教育发展与改革,政府依法承担的教育投入部分还需持续增长。
2.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
由于我国的实际国情,一方面导致了国家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教育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这反过来又加剧了教育经费不足造成的后果。由于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所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多,而高校对过去的这种资金投入却产生了依赖性。同时,国家投入到高校的资金,高校没有充分利用,各类资源被浪费的现象很严重。高校因为生源增多而都在逐步扩建,扩建后就必须购买教学资源,这也是高校资金花费较大的地方。另外,高校财务部门并没有提出“资源共享的策略”,即对于花费过大的设施无法进行高校之间的共享,而是从其他款项里挪出,购买之后又形成资源封闭的现象。
3.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不能较好地适应教育产业化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逐渐走向产业化。教育产业化要求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能够确定新的管理内容和目标。然而,目前中国高校在这方面的认识和实践都显得有些滞后。首先,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期所产生的认识问题尚未解决;其次,高等学校还不能很好把握资金管理中的财政主体与财务主体的双重属性;最后,在具体的财务管理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滞后现象。
4.财务预算流程不规范
随着教育事业的产业化发展,作为高校核心组成部门的财务管理部门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它要为高校的各项花销做出精确预算,如仪器设备、学科建设及各项体育活动等花费,但是当前高校的财务预算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流程不规范,例如,很多高校都承担一定的项目,任何项目都需要足够的资金,由于财务部门没有预算好资金需要,使得项目在后期运行时资金不充裕而延期,最终成为高校向前发展的“绊脚石”;或者最初预算时能够满足项目运行的需要,但是由于项目承担人责任心不强,在项目前期没有专门的人进行监督而造成很多资金浪费。这些都属于财务流程上的不规范现象,都有待完善。
5.财务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与教育产业化相适应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很多高校已经步入产业化阶段,但是校内财务管理的制度、方式、内容与目标都没有及时更新,没有因为新制度的需要而制定新的管理方案及内容,这使得高校在产业化过程中在理论上显得相对落后。另外,市场经济要求高校改变旧观念,逐步向自主办学模式发展,但是人们在观念上一时还改变不了,高校内的财务管理也存在诸多问题,不能正确把握财务管理过程中财政与财务的双重性质,使得管理制度存在滞后现象。
6.财务制度改进速度慢,财务核算方法落后
21世纪是教育事业高速发展的时代,但很多高校在管理制度上还有很多缺陷,不能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高校需求,部分高校在遇到问题时也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措施,但是改进措施实施的速度比较缓慢,使得原本可能有效的方法因为实施得不及时而失去效果。另外,很多高校为了加大发展力度都开始对外投资,但是在对外投资过程中由于财务预算方法的落后给学校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三)高校市场经济环境
(1)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财务的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所需经费已从国家统一拨入的方式改为多方筹集的方式,其财务也随之有了很大变化。①资金渠道多元化、社会化。财政拨款不再是教育事业资金投入的唯一渠道,预算外资金增加使高校教育经费形成持续增长态势。②后勤服务社会化。后勤通过体制改革,转换机制,非经营性资产转变为经营性资产,要求高校对后勤资产重组,并作为学校对后勤服务集团的注册资本金投入,建立起一种以资产为纽带的新型控制关系,从而实现实物管理向价值管理方面转变。③投资方式复杂。投资不仅以学校自身实物资产投资,而且以无形资产——学校声誉投资,校企联办,校院、校系联办使学校“无形资产”核算与管理难度增加,如何加强这部分资产管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④债权债务规模扩大。在拓展办学规模、增强办学硬件实力方面,高校除吸引外资、社会捐赠外,还吸收了大量金融与非金融机构贷款,这就对高校财会人员的风险意识、财务分析能力提出了高要求。⑤预算更加复杂。预算外资金不断攀升,有的已超过预算内拨款,形成预算外资金大于预算内资金的态势。
(2)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及内容。财政投入仍是高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科研事业收入、学校向校办产业投入获得的收益,以及社会各方捐资助学收益等多方面筹集的事业资金也是高校经费的重要来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生存,要在生存中求发展,就必须有高质量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并且在将来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产品”。
(3)当前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与问题。①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对高校影响较大。高校财务管理人员和高校领导并没有转变传统观念、跟上新形势。一是缺乏经营意识,不重视完全成本核算。二是缺乏负债经营的观念。由于多年来形成的习惯,高校只知道“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即使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也不会想到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缺乏负债经营的观念。②财务管理不能适应筹资渠道多元化的要求。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学校的投入将重点支持重点高校的重点项目和基础教育。高校的生存和发展单靠财政资金的支持已成为历史。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中需引入市场机制,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社会资金办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③资产管理不规范,内控制度不健全。高等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最大的区别是高校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导致固定资产管理只重视价值管理,忽视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不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目,造成财务上只有价值总额,而没有资产的名称、数量、使用年限。在财产管理方面,有些高校不经批准,不按正常程序办理政府采购或通过公开招标采购,而是先斩后奏、盲目购买,造成重复购置,资源浪费,设备利用率低;有些高校没有固定资产归口管理单位,管理混乱,形成卡、物不相符现象。④高校资金闲置,专项经费使用率低,资金使用效益不尽如人意。高校存在资金闲置数额偏大、专项经费使用率低的问题。主要原因有:一是每年上级主管部门专项经费拨款到位时间偏迟,一定程度上影响项目进度,无法达到预期效益。二是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从立项审批到项目启动,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造成经费虽已到位却未能及时使用。三是内部管理存在问题。由于高校办学经费主要依赖国家行政拨款,对事业发展寄希望于上级多拨款,而对学校本身的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等自有资金结余,都将余额继续滚存结转至下年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