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协同的财务管理体制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静态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对于外界条件变化时做出的反应较少、较慢,很容易引发财务风险。要创新高校的财务管理体制就要由静态模式变为动态模式,在动态协同财务管理体制下,高校财务部门与外界社会部门协作,共享经济资源,联盟经济业务,形成市场开拓的经济业务链,实现内外资源、信息动态相统一,提高高校财务对外界反馈的及时性。高校在日常经济管理活动中进行动态分析,根据学校对未来的经济预期,设定一系列的财务指标,随着信息变化,不断做出反应,将现实状态与预期不断比较,不断调整,以更好地达到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
动态管理不仅能保证学校及时掌握外界信息,还能保证学校全面掌握分权管理下各院系二级单位的财务信息。实现了动态管理之后,集中管理与分级核算结合得更加紧密,一级财务机构能及时了解院系单位的资金动态,更好地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和分权自理,学校既可宏观调控又可微观分析,既可调动院系单位的管理积极性又不随意放任财权,科学地将集中管理和分级自理相结合,形成“统而不僵,放而不乱”的财务管理格局。
(1)科学定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职能,确立财务管理在高校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宏观调控功能。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和职能进行延伸和扩展。将资源筹划、资产管理、资本运营等重大财务事宜纳入高校财务管理职能中,使之具有财务决策、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3项职能。财务管理人员应主动参与到重大项目方案的前期调研、可行性论证和风险评估、决策等环节发挥其专业优势,提出决策建议;制定长期的财务规划和完善财务预算制度,使之摆脱长期以来对“预算制度即包干经费管理”的认识;财务控制即通过实际执行情况与预算标准进行差异分析,奖优惩劣,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
(2)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校财务管理日常管理流程。财务管理部门依据其职能对立项项目制定项目计划,预算和计算标准,记录实际数据,将实际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差异分析调查,进而得出评价结果。项目效益评测量化,避免评价的主观随意性。高校不同于企业,在设定评价体系时应考虑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应用型的科研项目应当以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评估标准;对教学和基础科研项目应当建立以成本效益观为切入点,以“资源利用率”为导向的评估指标体系;对于维持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各部门的办公费用,应当合理核算定额标准,实行定额预算管理,并对定额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3)建立教育资金筹集的多元化渠道,培育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高校要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形成政府投资、学校自筹和社会集资、捐助等多元化筹资格局。一是积极吸引社会捐助。各高校应将筹措社会捐资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长期工程,组织专门人员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落实。二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双赢。通过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或从企业承担科研项目,学校可以从企业筹措科研经费,为学校增加经济收益。通过合作,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生产现场、设备及技术手段作为高校的实践教学基地,以便减少对教学场地及设施的投入。三是高校可以通过吸引投资者联合办学及采用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筹措办学经费。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能大大减轻高校向银行大量举债所带来的沉重负担,优化资本结构,有利于高校长期健康发展。
(4)加强学校的资产管理,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资产利用率,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一是建立高校固定资产折旧制度。高校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选择适当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以及综合考虑使用年限、净残值、折旧率等因素,计算折旧额计入成本费用中。二是对某些大型设备、设施或场地推行向社会开放、提供有偿服务的办法,以提高创造效益的能力,发挥资产的最优效益。
(5)整合财务组织结构。组织是实现目标的载体,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高校应该对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做出一定的调整,在调整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需要,明确划分各科室的职能和责任,做到职责分明,使调整之后的财务管理组织能更好地为高校的发展目标服务。
(6)完善预算管理体系。财务预算在财务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中心工作,贯穿于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是各项财务活动的基础。通过预算管理,可以对学校进行宏观调控,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高校经费的收入和支出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使得高校的收支预算工作变动更加复杂和困难,给预算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有必要对高校的预算工作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使其能更好地为实现高校的管理目标服务。
(7)加强防范高校财务风险。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来源于向商业银行的过度贷款。高校在向商业银行贷款时,由于缺乏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相关的可行性分析,导致贷款数额偏大,一方面给高校带来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造成了高校资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使高校资金流动性差,甚至使高校的资金链断裂,给高校带来了很大的财务风险。
(8)建立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高校财务管理评级指标是反映高校财务基本情况的指标,利用评价指标可以对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目前,我国高校财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方面的内容,即高校财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和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指标。高校财务综合实力评价指标是一些单项指标,反映高校的资产状况和筹集办学经费的能力;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指标是在这些单项指标的基础上,通过指标之间的比例关系来反映高校资金的运行状况和运行效益,这2个方面的指标都是对高校财务现状进行的分析,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校未来的发展潜力。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学校自身的发展潜力,增加高校财务发展潜力评价指标,建立我国高校的财务评价指标体系。
(9)建设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是将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提高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学校财务资料资源的共享,可以增加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以便有关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实现高校资金的优化配置,最终促使高校的财务工作由封闭走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