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体制的类型

一、财务管理体制的类型

当前,虽然我国规模较大的高校一般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但是在实践中,各高校又都结合自身的特点,对统—领导、分级管理模式进行了适当的创新与发展,建立了适合本校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这些体制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预算模式和会计核算模式2个方面:在预算模式上,有的学校选择一级预算,有的学校选择两级预算;在会计核算模式上,有的学校选择采用集中核算,有的学校选择采用两级核算。将不同的预算模式和会计核算模式交叉运用之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功能和特点的财务管理体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统一领导,一级预算,集中核算,二级管理”“统一领导,一级预算,二级核算,二级管理”和“统一领导,二级预算,二级核算,二级管理”3种模式。这3种模式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它们都坚持“统一领导”这个前提条件,在管理上都实行二级管理模式。

“统一领导”强调的是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二级管理”强调的是财权下放,符合宏观调控,微观搞活的原则。

一级预算模式是指学校将预算管理权全部集中在学校一级,由校级财务部门负责编制全校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学院不是预算主体,没有编制预算的权利,只能按照既定的预算方案安排资金的使用。在这种预算模式下,学院不参与预算的编制,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安排资金的使用,无法调动学院的积极性,不利于学院的发展。

二级核算模式是指学校除一级财务机构外,在各学院再设立独立的二级财务机构,学院的经费收支由本学院的二级财务和机构进行管理。二级财务机构归学院领导,直接对学院负责。在这种模式下,由于二级财务机构归学院直接领导,在进行财务活动时很容易受到学院的干预,很难客观地反映学院经费的使用情况,甚至为了学院的利益,不惜牺牲学校的整体利益。

(1)统一领导,一级预算,集中核算,二级管理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学校只设一级财务机构,学院不设财务机构。在校内实行一级预算,由校财务处负责编制整个学校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其他部门只要按照预算方案安排资金的使用即可。在会计核算方面,实行集中预算,由校财务处负责学校的会计核算,学院的资金核算由财务处派人负责。这种模式是一种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较强,能有效地利用资金进行学校整体的发展。由于其高度集权,导致学院的积极性很差,不利于学院的发展。

(2)统一领导,一级预算,二级核算,二级管理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学校实行的是一级预算,学院不作为独立的预算主体,但是学校在学院设立了二级财务机构,二级财务机构受校财务处和学院的双重领导,接受校财务处的监督,独立负责学院的会计核算。这种模式与“统一领导,一级预算,集中核算,二级管理”相比较,给予了学院一定的财权,使学院在权力范围内能自行安排经费的使用,独立编制会计报表,同时,鼓励学院自行筹资,对于学院自行筹资部分除按比例上交给学校外,其他部分留作学院自用,调动了学院筹资的积极性。但是由于二级财务机构对学院直接领导,可能为了本学院的利益而损害学校的整体利益,影响学校的发展。

(3)统一领导,两级预算,二级核算,二级管理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学校实行二级预算,将预算分成校级预算和院级预算,由学院自行编制本学院的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在学院设立二级财务机构,由该二级财务机构负责学院的会计核算。这种财务管理模式过分地强调分权,给予了学院过多的财权,有利于调动学院的办学积极性。但由于下放给学院的财权过多,使得学校的宏观控制能力很弱,容易造成财力的过分分散,不能根据学校的整体发展需要安排资金的使用,不利于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