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内部控制环境

六、内部控制环境

1.内部控制管理理论概况

内部控制理论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3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当代。在内部控制理论的早期阶段,财务部门或者职能部门不能单独地完成财务管理工作,需要多个人或者多个部门联合完成,此时的财务管理权力较为分散。在内部控制理论的中期阶段,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有了较大的改变,在财务管理中有效地使用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随之产生了较强的约束力。在内部控制理论的当代,内部控制机制有了更大的发展,内部管理机制可以更加有效地对整体经济进行调控,掌握经济发展的脉络。

2.高校财务管理理论概况

在我国进行改革开放后,为了更多地培养高校人才和顺应市场的需要,各个高校进行了扩招,随之而来的是扩建校舍、宿舍等一系列的施工任务。这些工程都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持,为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风险。近年来,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个高校的财务管理情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需要不断地改进。

3.内部控制视角下高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管理层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经费支出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导致学校在财务运作方面缺乏风险意识。但随着近几年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传统的经费来源已经改变,更多的是转向多渠道筹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高校在扩大办学规模、扩大校址的过程中会出现负债亏损的情况,致使财务风险逐渐浮出水面。但是大多数的高校管理者和财务人员并没有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对未来财务管理的防范意识不强,也没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这些因素使高校的财务风险逐渐增大。

(2)没有形成科学的财务预算观念。我国一些高校没有树立正确的财务预算观念,初期的财务预算缺乏准确性,财务人员没有对未来资金支出进行准确的计算。另外,即使有较为准确的预算,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地按照预算设计给予执行,使高校财务预算形同虚设,失去了财务预算原本的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高校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对财务预算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财务预算不仔细、不全面,仓促应付的情况较普遍,致使财务预算不能为学校未来的财政支出提供正确方向,不能对潜在的财务危机及早识别,最终产生负债等不良情况。

(3)高校资产内部控制不规范。高校本是非营利的办学机构,但随着教学体制改革,各个高校更多的是进行自主筹资,致使筹得的资金没有给予规范的控制,容易出现财务漏洞,引发贪污腐败等行为,这些因素提高了财务管理活动的风险。高校的固定资产来源于财政拨款,但资产的购置和使用没有考虑使用的效率,在对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对固定资产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致使在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时会出现混乱的情况。例如,对高校的固定资产只注重价值的使用、不注重对实物的管理,甚至没有设置固定资产的明细科目。另外,—些高校固定资产核算制度不健全或者在核算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向流动资产转移的过程没有及时地登记处理,致使固定资产在清算时与实际值并不匹配。高校资金使用的计划性不强也是内部控制不规范的原因之一,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