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预算为主导的财务管理体制

四、以预算为主导的财务管理体制

确立以预算为主导的财务管理体制。不断发展的高校在实现其财务管理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确立以预算为主导的财务管理体制,通过科学预算并强调预算的执行和控制,同时对一系列指标性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从建立执行力和控制力较强的预算监督管理组织,制定预算执行方案及相应的考评方法,普及先进财务软件及其他相关技术手段这3个方面,逐步落实预算监管机构的有效运行是预算执行的良好保证,其组成人员应该是一支以校长书记为主要领导,以财务审计职能人员、人力资源管理者、组织部即教务部高层管理者为重要成员的管理队伍。完善的预算执行方案让高校预算工作有序进行,同时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来对各单位或部门的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分析和考核,更加有助于高校目标的实现。此外,先进的财务软件和其他相关技术的运用能提高预算效率,比如建立数据接口,在财务软件中设置部门和项目的正确对应关系,增加部门预算软件数据直接向财务软件下达预算指标的功能,减少人工录入凭证的主观失误

第一,建立执行力强、控制力强的预算监督管理机构,执行学校预算工作的指导和考核。高校可建立以书记或校长担任主要领导的,由财务、人事、组织、审计、教务等相关职能人员组成的学校预算管理机构,在财务部门的数据基础上,审订本年度的财务预算,决定本年度的资金开支和工作扶持方向,为学校领导层的预算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组织机构的建立,为预算的执行提供了保障。

第二,制定预算执行的制度。要保证高校预算得到充分执行,维护预算的严肃性、有效性,必须通过建立预算强制执行的管理制度,对预算进行约束。

第三,建立预算执行考核评价制度,对各单位预算执行效果进行考核。通过对各单位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考核,来保证预算在各单位执行的效果,确保学校本年度战略目标得到实施。绩效的评价必须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来实施。

第四,紧跟财政预算体制改革,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来提高预算管理水平。省市财政陆续出台了包括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收付等在内的一系列围绕公共财政管理的改革措施。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要适应外部形势的变化,主动通过技术更新、观念更新来紧跟政府财政的变化,对于学校自行采购的项目,要强化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要配合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执行,提高预算的前瞻性、用款计划的准确性、会计核算的精确性和与校内各部门联系的紧密性,做好学校与财政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络工作,保证预算资金的正常使用。

第五,借助于电算化及网络手段等技术手段的更新,紧跟信息化发展的趋势,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部门预算可以利用高校网络发达、技术支撑力量雄厚、电算化程度高、人员专业化水平高的优势,充分发挥财务软件和其他相关软件的作用,提高部门预算的效率。如通过财务软件中部门处室设置和经费项目设置,使其与已经细化的预算方案相一致,使预算控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设置超支控制可以很好地解决超支问题;预算项目对应会计科目的设置可以保证项目经费使用范围与经济业务性质相一致;统计报表功能可以完整地提供月度、中期及年度的项目报表分析,直观地看到某项目一定时期内的进展情况;个性化的自定义账表设置充分体现了高校自身项目管理的个性;通过改进部门预算软件,建立数据接口,设置与财务软件中部门和项目的对应关系,实现部门预算软件数据直接向财务软件下达预算指标的功能,减少人工录入凭证的主观失误。

第六,将信贷资金纳入预算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科学性。根据现代财务管理的观点,在投资分析中现金流动状况比盈亏状况更重要,收大于支的年份不一定有多余的现金来偿还贷款。将现金流量预算纳入高校预算管理的范畴,把年度贷款额和还款计划编入预算。高校财务的平衡模式为:年度预算收入数+预算贷款数=年度预算支出数+预算还款数。这种平衡关系突破现行制度对编制赤字预算的限制,建立了一种新的“收支平衡—现金流量平衡”的财务关系。预算编制要提高科学性和刚性,确保预算的真实性,同时还要将年度预算、中长期预算与学校的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有效地规避贷款风险,从而保证学校的资金安全和经济秩序稳定。同时,改革现行高校会计制度,在现行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增设用于核算未完工项目的相应会计科目,改革高校固定资产与固定基金平等的原则,贷款建设项目完工后先增加固定资产,贷款偿还后再增加固定基金,明晰高校产权关系,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