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管理应用创新策略

二、高校财务管理应用创新策略

(一)构建物联网智慧校园

今天,互联网技术日渐成熟,高校需要凭借互联网技术建立智能校园,各职能部门需要对各自信息进行整合,并成功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进而实现财务、管理、教学以及科研等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这给会计核算带来了麻烦,有效数据的使用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高校数据的共享也不能满足要求。同时,因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实现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财务信息传输模式。在智能校园系统中,由于集成了学生收费信息、资产管理信息和人事系统信息等诸多信息,充分保证了高校各项信息能够及时获取和查询,提高了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高效收费系统,不但能够方便高校网上收费,同时收费效率也获得提升。与此同时,利用对智能校园的建设,可提升高校内部系统信息功能,通过应用互联网能够帮助财务工作开展多项服务。如,老师员工也能通过网络对个人财务信息办理查询与报账等业务,同时也能够通过短信提醒或微信公众号推送等方式对财务信息进行更新,让老师和员工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信息,这样,就可以方便、及时、快速地了解个人财务数据,且通过个人数据和财务多个业务系统的集成,优化个人业务办理渠道,提升高校财务工作管理效率,缩短管理环节,使财务工作更加透明。

(二)优化财务管理流程

第一,资产管理上,互联网技术能够帮助财务管理系统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计算,同时对固定资产真实状况进行及时更新与反馈,且把固定资产损耗分摊到当期成本中,从而实现固定资产折旧准确计算到每个周期成本,大大提高了资产的利用效率。

第二,管理科研经费上,互联网技术能让高校和银行实现信息互通,项目经费到账和支出,能够通过短信或微信等方式及时向项目负责人发出通知,既方便又快捷。此外,课题经费实时数据更新,从而有助于各院系对经费总额和使用明细进行及时掌握,进而可以全程动态监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充分确保经费的科学合理应用。

第三,业务报销上,互联网技术可以更好地进行网上报账,师生和员工只要登录网上报销系统,提供原始票据扫描件或电子发票,然后再对报销摘要与金额进行依次填写,最终生成报销单据,利用数字审批系统授权,工作人员在线审核与复核,并由网银支付到报销人银行卡上。最后网上报销,需要通过数字审批技术支持,报销人员也无须再让审批领导签字,只要在网上提交申请,由审批领导在数字终端签字,并利用一些加密技术如密码、指纹等,及时确认审批人身份。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在线审批,提升资金支付速度和签批效率,从而充分保证教学科研能够高效顺利开展。

(三)实现高校与银行整合

目前,高校无法满足师生财务支付服务的需求,网络支付手段的出现有效解决了高校财务管理这一难题,支付的安全性也得到了保障。高校可以利用银行网上支付的业务流程,通过金融系统与银行系统连接,从而提供一种安全的服务模式,摆脱以往的现金支付。高校和银行之间的互联是实时的,利用资金支付完成数据交换和传输,借助银行电子支付技术,即可实现方便快捷地获取账户信息。高校和银行互通也有个突出特点——高效、快捷,“互联网+”为高校的财务效率营造了条件,通过网上银行服务,高校可以实现转账支付。随着高校不断推出新的创新举措,具体业务流程也在持续完善与更新,最终充分确保了财务管理的效率。而高校和银行互联最大的特点就是安全,通过高校与银行的双重控制,将风险降到最低,使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与银行体系相衔接,经过多步审核,并在银行支付系统中采用加密处理技术,最终确保数据可以安全传输。

(四)网络云系统的应用

网络信息技术中,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为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且完全可以实现数据在整个高校之内共享。高校应加强内外互动,用以满足使用者对信息的不同要求,学校的领导部门可以随时掌握信息情况,在校园内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在报账流程中,实施网络分布式链接与无缝链接,从而有效保证交费的安全性与便捷性。运用该系统将报销软件和个人网上银行进行融合,学校可以组织教学职工统一办理公务卡,推行先消费后还款的对策。纵观此系统,仅凭发票和刷卡小票便可以报销账务,无须烦琐的程序,便可实现会计与部门信息共享,在信息共享方面,财务部门提供数据共享。

(五)强化人才素养培养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需要适应时代,适应网络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同时更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管理制度,是人才建设发展的关键所在,财务信息化人才建设中,一定要做好人才管理工作。人才建设是保障,在加强人才培养中,引进人员需要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自我提高的意识,才能适应财务管理的需要。加强人才培训是强化人才职业素养的关键所在,让人才在不断培养中,提升对财务管理工作流程的掌握,以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便更好地胜任财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