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预算执行情况

八、改进预算执行情况

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审慎对待预算的调整。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得随意调整和追加预算,但由于高校性质的特殊性,年度预算运行的时间跨度大,预算执行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比如学校实际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有关财政政策做出巨大调整,这就需要高校预算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但这仅限于不得已的微调,而不是经常性的、大幅度的调整,而且预算调整也应当做到制度化,需要调整预算的部门及时向财务部门提供正式的书面申请,说明当前预算的执行情况以及预算调整的必要性,提出需要追加的金额,财务部门认真审核分析提交的书面材料后,集中编制预算调整方案,经学校大会讨论通过后方可执行。

实行绩效预算,对预算资金追踪问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资金使用责任制,采取各种手段,检查资金是否专款专用,有无挤占、挪用、浪费等情况。

预算管理具有很高的专业要求,需要对多项指标性数据进行科学的分析,建立和完善具有较高执行力度的监督组织机构,编制合理的预算执行方案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考核方法,加强财务核算和分析相关软件在管理中的应用,提升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预算管理的有效实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监督机构,并且在结构上至少应包含高校主要领导、审计部门人员、组织部成员等,通过多层次的权利设置均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形成公开、公正、客观的监督网络。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直接目的,也是将科学的预算方案付诸实际的保证。合理的考评方法能够在最大限度上激励各个部门根据制定好的方案控制开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预算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预算监督机制,来保证整个预算过程的实现。这个强有力的预算监督机制,应做到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核证。单位成立的预算编审班子对预算编制的审核汇总就是预算监督的开始,就是事前遵循预算原则,体现预算管理的导向性事前监督;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检查就是事中监控;对预算的审核汇总就是事后检查核证。各部门要充分重视自身的预算监督工作,防患于未然。

注重过程控制,维护预算管理的严肃性。硬化预算约束,实行以预算为轴心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各高校应围绕实现财务预算,落实财务决策,严格财务制度,提高财务的控制和约束能力。高校财务预算一经确定,在学校内部具有“法律效力”,未经批准,不准擅自调整预算。由于一些学校的预算约束力不强,经费使用部门在预算指标执行过程中,热衷于想方设法找理由,立项目,递报告,找领导,致使预算频繁追加,学校财务无力应接,最终导致入不敷出、赤字滚动。因此,必须规范收支审批程序,强调“一支笔”负责制,明确预算支出的范围、内容、限额,对超限额的项目需报分管校领导审批,对确需增加的额外支出应按照预算调整的程序来进行,照章办事,保持预算管理的权威性、统驭性。财务部门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财务预算控制和管理,重点检查和监督资金投向的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财务手段,把财务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贯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预算管理是一项很严肃的工作,从预算目标的制定到预算方案的审批,从预算指标的控制到预算项目的调整,都必须强调预算约束的严肃性。对违反预算规定的行为要严厉惩处,不姑息迁就。

强化预算项目的监管。建立科学规范的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分析体系,确保考核机制完整规范,同时及时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依靠考核流程及时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纠正。考核完毕后,应当将相关的考核结果进行公开,在此基础上实施奖惩制度,充分发挥预算项目对预算管理的制约作用以及导向作用,在后续的资金安排以及信用评定上强化对绩效考核结果的权衡。

预算控制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预算方案能否最终得到贯彻执行,需要对预算执行过程及时加以监控。为此,应建立超预算预警机制,以正式预算或追加预算为依据,对各部门的支出情况进行及时监督,时刻把握预算的执行进程和均衡性。只有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非正常情况,才能防止和纠正预算超支或经费过剩、挪用专项经费等现象,才能保证高校各项事业任务得以顺利完成。为此,财务部门要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及时进行经费使用的监督和控制;掌握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加强与经费使用部门的沟通,开展动态监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是推动现代管理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当前,高校应与科技的发展和管理的需要相适应,强化计算机等现代手段,着手建立以财务预算管理为中心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软件系统提供的预算管理功能,在费用发生时及时发现差异,并提供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变事后反映为事前分析、事中控制,使过程控制实时化、全程化,真正做到加强预算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切实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