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务制度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

二、新财务制度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的创新

结合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高校财务管理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强化财务决算工作

1.正确把握结转和结余以及权责发生制对预算编制的影响

新《制度》增加了“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内容,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也将要求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原则来反映学校现实的收支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财务预算编制方法与以往相比会有很大的不同。第一,要考虑结转和结余资金的安排,即在安排当年的支出时,除了要考虑当年能够实现的收入以外,还可以考虑以前年度的结转和结余资金。第二,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某些收支业务时,要根据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科学合理预计收支情况。结转和结余管理以及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办法将大大提高学校资金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2.强化财务决算工作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预算、轻决算的现象,财务决算工作仅仅停留在完成决算报表的编制和通过主管部门的审核阶段,忽略了决算可以查找管理及核算中的问题这一重要作用。新《制度》预算管理部分专门增加了决算的内容,明确了决算工作的内容和程序,提出要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高校要重视财务决算工作,既要落实到基础的核算,也要延伸到决算分析这一更高的层面。一是要将决算真正落实到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之中。要及时对收入完成情况进行跟踪,严格控制支出并确保核算规范,定期对往来款项进行清理核对,及时进行银行对账及库存现金的盘点,对存货及固定资产要定期或者不定期清查盘点等。二是加强决算分析,更好发挥决算信息的作用。高校要加强决算的审核和分析,保证决算工作的真实准确,让决算报表真正体现学校整体财务状况的同时,客观说明学校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的完成情况;使主决算报表和决算分析既能成为下年度预算的依据,也能成为学校的重大决策的参考。

3.完善预算工作管理体制

为了充分发挥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强化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高校在预算管理中应该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权责结合”的预算管理体制。高校的预算由校级预算和所属二级预算两级单位预算组成。校级预算是指学校可掌控分配的资金,二级预算是指二级院系可掌控分配的资金。校级预算和二级预算经分析、汇总编制成学校的总预算。新《制度》规定,学校领导班子集体会议是学校预算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审议批准学校总预算。学校财经工作领导小组是学校预算的具体领导机构,负责审议学校年度总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报告等。审议通过后,报学校领导班子集体会议讨论批准。学校财务处作为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具体编制学校预算及编报学校决算。各院(系)务会为院(系)级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负责批准院(系)级预算的编制及调整;学校的各职能部门、直属单位负责编制本单位预算以及由管理职能决定的涉及全校的校级预算项目,并组织和监督本部门、本直属单位预算和校级项目预算的执行。

(二)重视成本费用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厘清高等教育成本的内涵

高等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开展教育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资源耗费的货币表现。教育成本与教育事业支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联系在于两者的内涵相同:从经济内容看,均由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等组成;从两者的经济用途看,均由教学支出、科研支出、管理支出等类型组成。教育成本与教育事业支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外延不同。教育成本是培养某一特定成本对象发生的支出总和,教育事业支出是高校在一定期间发生的支出总和,在教育事业支出中,与培养某一特定成本对象无关的支出不计入教育成本。二是核算基础不同。教育成本的核算基础是权责发生制,教育事业支出的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三是计算的期间不同。教育成本的会计期间应当按照学生培养的周期确定,教育事业支出的会计期间则是按照日历年度确定的。

2.明确高等教育成本的种类及核算办法

教育成本有不同的类型及核算方法,高校首先应做到以下成本核算:一是按学生类别进行成本核算。这种方法主要是对不同种类的学生从其入校开始到离校为止整个过程的总教育成本、年度教育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学生类别可分为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成本计算时要按照学生类别归集各项支出。如果学校只有一类学生,则全部应计成本可直接计入该对象的成本项目中,不必再进行学生分类归集。按照学生类别计算教育成本,是对成本计算最一般的要求,通过不同类别学生教育成本的纵向、横向成本比较,可以分析高校的哪些教育活动的消耗不合理,在哪些方面还有降低成本的空间。二是按照专业种类进行成本核算。按照专业种类进行成本核算是指在学生按类别分类的基础上,以学生专业为成本核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主要是核算不同种类、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总教育成本、年度教育成本和生均教育成本。由于高校都有一种以上类别和专业的学生,各类别和专业的学生发生的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计入该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计算单,间接成本则要采取适当的分配办法在各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通过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育成本进行比较分析,除了可以优化某些专业的教学安排以外,还可以作为学校分专业确定学费标准的依据。与按照学生类别进行成本核算相比,按照专业进行成本核算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有价值的成本信息。三是积极探索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核算方式。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成本分配的对象,即作业消耗资源、成本对象消耗作业。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和计量,对所有作业活动实施动态追踪反映,提高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一种集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为一体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主要解决了传统成本系统中间接费用主要按数量为基础进行成本分配而造成的单位成本信息不真实甚至扭曲的问题,它主要适用于间接费用比重较大、作业类型相对稳定的行业的成本核算。在高校教育成本中间接成本多、直接成本少、成本信息的准确性有待提高、核算对象的多元化、高校作业类型比较稳定等特点都与作业成本法的使用条件比较吻合,可以尝试运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这种方法能够为合理评价高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为高等教育成本的质量提供具体的分析线索,评价高校教育活动的流程设置,为高校改进管理提供量化依据。

3.做好会计信息的统计分析,为成本核算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

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度主要取决于按照不同核算对象的成本分配与归集是否准确合理,做好前期的基础会计信息的统计分析尤为重要。如按照专业种类进行成本核算,要求首先做好将各二级院系发生的成本按课程进行初次分配和归集,还需要将各门课程的成本在不同专业的学生之间再次分配和归集,以及将非教学、科研部门的成本在各专业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等。按照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其前期准备工作相对复杂,需要进行资源确认,确认资源动因,分析作业并确定作业中心,计算资源分配率将资源分配至各作业中心,计算作业分配率将成本分配至不同的成本对象等。由于高校一直缺乏教育成本的意识,还没有系统地开展与成本核算相关的基础会计信息统计分析工作,做好与成本核算相关的基础信息统计分析工作应是高校财务部门的当务之急。

(三)建立学校财务评价体系,开展财务绩效评价

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与学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方面的绩效密切相关,高校财务评价的主要价值在于促进高校全面强化财务管理,提高理财的水平,努力做到开源节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进学校事业的健康发展。建立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进行综合考核评估,既可以正确评价学校的财务运行和管理情况,帮助学校分析财务问题,为改善管理、提高效益提供依据,同时也是政府主管部门改善宏观财务管理提出来的新的管理要求。

对高校财务管理和财务绩效进行评价,主要是根据实际绩效进行全面的综合考核和定量评价,在会计核算数据和财务资料的基础上,设置一套科学、合理、可行、全面的指标与方法,对财务绩效各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评价高校的经济效益与考核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不同,高校的成果形式较为复杂,表现为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等多种形式,财务指标具有综合性,学校的全部管理工作,其绩效状况都会在财务指标上得到反映。但是,高校的情况是复杂的,不同类别的高校可能在具体的评价目标上有一些差别,但高校的系统结构和运行功能具有基本的一致性,如何建立一个统一、权威、相对可比的财务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可以参照教育部制定的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的模式建立一个相对可比的财务指标评价体系。将直接不可比的条件转化为相对可比的条件,使财务绩效评估既考虑到不同院校的特点,又考虑到高校财务管理的共同特征,建立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自身的财务指标状况有客观的把握,并反映出与其他高校之间可比的绩效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