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先生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他将人生境界由低到高划分成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这个划分或许也能自圆其说,但我们不太认同,我们认为人生可以分为三层境界:功利境界、审美境界和意义境界。它对应于人们行为的三种动机:追求功利、追求审美趣味、追求意义。

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追求:求财,求职,求子,求知,求爱,求欢,求健康,求平安,求关注,求神仙保佑,求长生不老,求立德立功,求万世太平……不论你追求什么,都无外乎功利、乐趣与意义。差别在于这三者偏重哪个或各自在整个动机圈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发展程度不高的人,只追求功利,他们最在乎“升官发财,财源广进,腰缠万贯,金玉满堂”。发展程度稍高的人,乐趣就会成为一个比较强烈的追求。各种雅趣便在他们中间大行其道。发展程度很高的人,会把对意义的追求放在具有终极价值的位置,如艺术创造、科学探索、理论建构。他们倾向于把生活过程同时作为一个探索过程,并享受探索的乐趣。如果对意义的追求超过50%,在动机圈中成为主要动机,这类人就是凤毛麟角了。

儿童的游戏、成年人的娱乐主要由乐趣推动;工商业以及所有的谋利行为则由功利推动;公益慈善和宗教行为多为意义推动。人类行为动机往往不是单一的,更多的是两种或三种推动力的混合。追求功利或许是人类文明进步最为强大的推动力,尽管在道德的意义上常常显得不够崇高。比如科学研究,追求乐趣往往显得纯粹,但功利推动却更显强劲。当然,人类是精神的生物,对意义的追求始终存在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之中。正因为有人们对意义的追求,才有了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以及理论建树,才有了人间正义及对正义的守护,才有了对高尚人格的推崇,才有了历史的审判和良心的谴责……意义饱含着人对于现实的超越性,标识着人对世界理解的精神性向度。人不仅能够超越动物的本能,也能够超越可视的环境与条件,而成为意义的创造者、追求者和体现者。“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义即意义的凝结,而所有的人都可能成为君子。

在西班牙举行的自行车赛中,车手埃斯特万在距离终点只有300米时不幸遭遇爆胎,他只能扛起自行车跑向终点。令在场观众惊讶的事情发生了:他身后的竞争对手纳瓦罗拒绝超越,慢慢地跟在爆胎的埃斯特万身后!后来取得冠军的埃斯特万想把奖牌送给纳瓦罗,但遭到了纳瓦罗的婉拒,理由是:自己不想在快到终点时超越一个爆胎的对手取胜,这样是不道德的。人生比的不是冠亚军,而是胸怀与境界……

纳瓦罗无疑是一个人生境界比较高的人,他对意义的追求超过了功利。人与人的差别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之一是人生境界上的差别。境界高的人很容易理解那些比他境界低的人,而境界低的人却不容易理解比他境界高的人,这就好比站在高处很容易看清低处的物体,而站在低处却不容易看清高处的物体。人世间最美的莫过于一个人生命的境界。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它存在于我们全部的言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