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地面对自我和世界
诚信、诚敬、诚实、虔诚、挚诚,在中国文化中自古被高度推崇。《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诚是天道,是最根本的规律。对于最根本的规律,人最好的办法是遵循,而不是违背。《中庸》里讲:“至诚如神。”只有极其诚实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本性,赢得他人的支持,充满神奇的力量,让全世界都让路。《中庸》还讲:“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实就会明白事理,明白了事理就会做到诚实。真正诚实的人是聪明的,真正聪明的人也是诚实的。
完全可以说,一个人生命的成长、事业的成功、内心的安宁以及人生的幸福都离不开诚实,但古今中外,不诚实的人,比比皆是;大千世界,不诚实的现象,时时发生。比如《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明明有病,拒不承认,结果一命呜呼;比如《狼来了》中的牧羊娃,自作聪明,故意撒谎,结果损失惨重;比如《皇帝的新装》中虚伪的官吏和麻木的大众,无中生有,异口同声,结果是小人得逞,国王丢脸……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不诚实的代价是巨大而沉重的,它害人害己,轻则造成自己丧失信用,重则危害社会,甚至导致人员伤亡。即便没有造成任何可见的危害,即便可以隐瞒所有的人,一个人最终还得面对自己的内心,他无法隐瞒自己,那种不诚实的感觉会日夜侵蚀他、撕咬他,让他难以获得真正的喜乐和幸福。
诚实这种品格会通过许多生活细节表现出来,比如说话或文字表达。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时,有人说,“广大的莘莘学子又要奔赴考场了”。这么说的人一定是对“莘莘学子”一词并不真正理解,而是望文生义、弄巧成拙了。“莘莘”是众多的意思,而不是有人想当然的“勤勉,刻苦努力”的意思。如果一个词你不能确认它的含义,最好查一查以准确地掌握其含义,从而精准地运用,这也是一种诚实。如何真正做到诚实呢?可以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不忘初心。初心就是充满良知的心,就是天真纯朴的心,就是坚定地信奉爱与善的心,也就是赤子之心。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泰戈尔说:“他们不寻求隐藏的财宝,他们不知道如何撒网”。可以说,不忘初心就是最大的诚实,也会带给我们最大的收获,俗话说“傻人有傻福”就是这个意思,“傻人”不是真的傻,他们只是一以贯之地遵循了“诚实”这个天道。
二是实事求是。诚实的人“不唯上、不唯利、不唯书,只唯实”。他们不会打肿脸充胖子,不会睁着眼说瞎话,更不会昧着良心撒谎欺骗,他们只是依据事实,呈现真相。就像童话故事里那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虽然在鲜花簇拥的孩子中,他显得另类和落寞,但他没有弄虚作假,没有欺上瞒下,他的花盆中没有鲜花,但他的诚实就是一朵最美的鲜花。
三是知错能改。诚实的人不是不犯错,而是能够坦然面对和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诚实的人也不是一定“言必信,行必果”,而是“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谁都不能保证自己的言行完全正确,时时正确,最好的态度就是知错能改,而不是文过饰非。相反,虚伪的人才会死要面子,死不认错,死扛到底。他们固执己见,有了错误后,不是想着改正,而是掩饰、推脱、辩解甚至错上加错。结果总是昏招迭出,满盘皆输。
诚实与“率真、直率、磊落、对人信任、敢于担待”高度相关。一个内心干净的人,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具有良好的判断力的人,往往都比较诚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尤其是思想交流,如果缺乏诚实,如果充斥着套话、假话、空话,那不仅会推高人际交往成本,也会虚掷光阴。其实,生活可以很简单,内心也可以很纯净,交流自然也可以很坦诚。《中庸》里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孟子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实地面对自我和世界,我们就有了蓬勃的生命活力,我们就找到了成就生命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