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改变命运
阅读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我们获得思想资源最为重要的途径,也是我们眷注内心的最重要的方式。著名作家林清玄对于“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使用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污点。其实,窗子或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了。”高品位的书对于我们既是“窗子”又是“镜子”。明代于谦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中全无一点尘。”丰富的阅读会让人建立起广阔、深邃、纯净的精神世界。
当然,书有优劣,只有好书才具有促进成长的功能,也才是文明进步的阶梯与足迹。好书不在厚,也不再深,更不在玄,而在透——即在富于独特洞见、理智的穿透力、理论的彻底性,只有这些才真正具有启发性。透明而芳香的书,读着读着,内心就温润了起来,心情也就豁朗起来。所谓“精妙处,忍不住击节叫好;伤感处,止不住泪眼婆娑;激荡处,耐不住拍案而起;谐趣处,憋不住哑然失笑”。所以,读什么非常重要。那些能够唤起我们反复阅读和写作冲动的经典无疑是很好的阅读选择,卡尔维诺说过:“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除了经典,每个人最好是读自己读得懂又有收获的书。读文学、读历史、读哲学、读科普、读人物传记、也要读社科理论、特别是要读研究方法、思想方法的书。现在,有些人把《易经》《黄帝内经》捧得很高,吹得很神,很有些“皇帝的新装”的味道。《易经》这类东西是我们早期先民对世界的认识成果,作为炎黄子孙对于文化发展脉络的承续,了解很有必要,但如果有人非要说它如何有博大精深的智慧,就恐怕是另有心机了。这些书除非研究者,其他人不读也罢。就像有许多肥沃的土地供你耕种作物,为什么你非得要在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去劳作呢?人生有限,尽可能读一些价值比较大、精神养料比较多的书吧。
至于怎么读书,这个问题许多人都谈过。我们特别强调精读,精读比泛读更重要,有些书随便翻翻,泛泛浏览就可以了,卓越的书最好读得如同己出,烂熟于胸。如何精读?有四个层次。最低的层次是仔细揣摩、划记、标识;其次,摘抄;再次,背诵;这是积累思想资源的重要方法,没有背诵就会头脑空空。最高的层次是评论。要对作者的观点、论据以及论证或表达方式作出自己的回应与评论,这过程中就有知识的吸收与建构。明末清初的诗人冯班的读书心得“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这是很有道理的。人的一生说短也短,说长也长,从1O岁开始自觉读书,平均每天花两小时读5000字,读到70岁,可以读完109,500,000字。两小时读5000字,差不多可算精读了。这么大量的精读,学识积累自是非常可观。
精读的效果怎么样,有一个很简单的检测方法,那就是你能背诵多少东西。如梁启超这样的学问大家,都能背诵大量的东西。大家知道,如果你头脑中不储存大量的词汇,那么你深刻的思想、细腻的情感就无法表达,如果你的思想资源仅仅只是来自当前刺激物这样一些东西,那你的思想资源是很有限的。只有当你读的很多书都能储存在你头脑里面,才能真正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你也才能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那种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感悟与发现。我们很多人也在经常地阅读,但是长进不大,原因在哪里?原因就是没有打好基础。如果没有建立一个可以攻守自如的思想平台,如果没有编织好一个很好的认知框架,任何学习的东西,进去了,最后都石沉大海。我们要建立起一个很好的思想平台,一个很好的认知框架,什么东西来了,都有捕捉的能力,都有解读消化的能力,这就有赖于深度阅读,要研究性地读,要将同一思想主题的书对比着读。许多人没有这样下过功夫,要想变得睿智和深刻就不太可能。成功的读书人,书读得通透,真正能抓住那些好书中的精要,一些深刻且精当的表述能做到如同己出,烂熟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