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旅游把世界装进心中

通过旅游把世界装进心中

有人说:身体和心灵总要有一个在路上。身体在路上,不难理解,那就是游历,用脚步丈量世界,去那些不曾去过的地方,见识不同的人和风景。而所谓“灵魂在路上”,大概就意味着“灵修”,意味着内心的喂养与成长。其实游历远远不仅仅是“身体在路上”,而是整个人在路上——通过所有的感官把世界装进你的心中,发现世界的奇妙与美好的同时,发现我们自己。“身体与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之说,也可视为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现代表达。而就这二者的关系的论述再没有比张潮的“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之说更为精准精妙的了。

旅游对于所有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所裨益。但相对来说,对于人文学者的意义更大一些。首先,旅游可以拓展心胸和眼界,使人文学者对世界的关注变得更为真切与倾心;其次,旅游中获得的视觉经验与感性认识,可以调动理论直觉,从而发现一些值得探索与研究的问题。另外,旅游中的生命体验可以赋予人文学者的文字以生命的温暖,从而可以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与传播力。对于一个缺乏人文素养的人,旅游除了可以让他们获得一些谈资和谬见,其他的意义其实不大。

至少有两种取向的旅游:认知取向的旅游和审美取向的旅游。前者以获得亲身经验(包括视觉印象、实际考察)为主,以满足理智好奇心为主;后者以获得审美愉悦为主。旅游,不仅可以享受过程带给人的愉悦与惬意,还有之前的憧憬,之后的回忆。它还可以带给人许多的发现,这种发现常常是见识了许多以后,使人有作出归纳、摡括的可能,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旅游也有利于创造。一个人要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就包括眼界与见识,而眼界与见识,光靠阅读是不够的,还需要亲见亲历亲为。

有人喜欢自然风光,在旅游时可以更多地亲近自然。古往今来,几乎所有智者都倡导和鼓励人们要亲近自然。自然界进化的历史要大大长于人类的进化史,人类也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可自然界如果没有人类或许更好。当然所谓“更好”仍然是人类的价值尺度的体现。自然界不仅是我们人类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资源的提供者,也是人类精神创造的巨大源泉。无论是“万古长空”还是“一朝风月”,我们的注视和想象,都离不开自然的身影。

也有人偏爱人文景观,在旅游时可以更多地走进城市。一个城市你去旅游过,它就不再是一个地名。去一个城市,看什么?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1.看一个城市的空间布局。有的城市依山,有的城市滨江,有的城市傍湖,有的城市靠海,还有的城市依山傍水。

2.看城市的市容市貌。包括建筑特色与水准,卫生状态,产业布局。

3.看一个城市人们的文明程度与生存状态。

4.看一个城市的名胜古迹。

5.看一个城市的历史沿革。绝大多数城市都有博物馆,在这里可以了解到它的过去。

6.了解一个城市的土特产,包括特色美食。有的城市,你去过一次,就不想再去了,可有的城市,你会百去不厌。像哈尔滨、大连、青岛、杭州、深圳、重庆、成都、上海、台北……都是有吸引力的城市。究竟是什么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呢?一言以蔽之:美感。美景、美食和美人都是构成一个城市美感的元素。

《中国旅游报》多年前曾经发起并组织全国民众评比,评选出“万里长城、桂林山水、北京故宫、杭州西湖、苏州园林、安徽黄山、长江三峡、台湾日月潭、承德避暑山庄、西安秦兵马俑”十个风景名胜区,作为中国十大名胜古迹。这十个地方,你都去过吗?可以把它们作为你脚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