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寿星的启示
有句话说“高薪不如高兴,高兴不如高寿”,对长寿的向往与追求,自古皆然。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帝,活了89岁。他注重养生,坚持“四勿”:食勿言,寝勿语,饮勿醉,色勿迷。在他居住的养心殿有一副对联:“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这给人们的启示是,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度、宽和、放得下的积极心态,拥有肝胆相照、推心置腹的朋友,是有利于长寿的。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影响一个人健康长寿的最主要因素是“人际关系”。
清代文星兼寿星的诗人袁枚有诗云:“老行万里全凭胆,吟向千峰屡掉头。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见不甘休。”此诗道出了他长寿的秘诀:在山水中那种远离尘世的喧嚣,忘却名僵利索的困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或许是滋养生命最好的养料。寄情山水是中国传统文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虽然有专制时代读书人的无奈与逃避,但从自然界中获得滋养与慰藉的方式值得今人借鉴。游山玩水有助于人们延年益寿,为什么呢?至少有如下几个原因:
1.游览时一定伴随许多运动,如爬山,步行。运动有益于健康,这个结论基本可信。
2.游览区域大多植被良好,空气新鲜。
3.游览时湖光山色景致怡人,带给人积极的情绪体验,这也有助于身心健康。
明代山东临清有一位布衣诗人叫谢榛,出生寒微,却著述等身,寿至耄耋(1495-1575)。其代表作为《四溟集》《四溟诗话》。他一生未仕,一生清苦,却游历甚广,浪迹四方。那时交通多有不便,通信联络更是困难重重。谢榛在那种条件下尚且能遍访名山大川,还写下许多诗作,真的很了不起。一个人有乐在其中、可以自娱自乐的活动非常重要,“不做无聊之事,何谴有涯人生”。何谓“无聊之事”?其实也是自得其乐的事,人生,在不对他人和社会造成危害的前提下,自得其乐地度过百十来年,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就很幸运了。
在晚会《光荣绽放:2015十大“80后”歌唱家音乐会》上,年过八旬的老艺术家郭兰英、李光曦、于淑珍、方初善、罗天婵、叶佩英、刘秉义、胡松华、姜嘉锵、叶佩英,逐一亮相,放声歌唱。寿登耄耊仍能登台演出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这十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老歌唱家的生命奇迹很好地说明歌唱的生命价值。“开口便唱”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养生方式,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
《美国医学会杂志》指出:“更强烈的人生目标与死亡率降低有关。目的性比性别、种族或教育水平更具长寿指征,且对于降低死亡风险也比饮酒、吸烟或经常锻炼更为重要。至于目标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拥有能让他们对人生感到兴奋并推动他们前进的东西。”人们世代的经验也似乎可以佐证这一研究结论。这主要是因为茫然感以及与此相伴随的无聊感、空虚感会降低人的免疫力,并过多地耗费掉“精气神”,所谓“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失去了生活的所有希望,身体很快也会垮掉。“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所谓神补,就是要“打起精神”,就是要有希望和目标。
有人总结出健康长寿的16个字:“多乐多笑,益寿之道。多食伤身,气大伤神”。几乎所有的长寿秘诀都包括节制(饮食和欲望)、阳光心态以及适度运动。性格决定命运,在健康长寿这点上也会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