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才有“精气神”

勇敢才有“精气神”

“智、仁、勇,天下三达德也”,大意是说:智慧、仁爱、勇敢,是这个世界上最光明和最重要的德性。在全球范围内的各大文化圈,对于共同推崇的美德,智慧、仁爱、勇敢,都排在前三位,可见“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勇敢,之所以值得特别推崇,是因为它与人的尊严息息相关,勇敢的对立面是懦弱、怯懦,是胆小怕事,是贼眉鼠眼,是逆来顺受,是忍气吞声,是仰人鼻息的依附,是低眉顺眼的屈服,这些都是缺乏尊严的生命状态。自古以来,多数中国人都生活得比较委琐:这也不敢,那也不敢,只有在生不如死、被逼无奈时才会揭竿而起。推翻了旧王朝,新王朝却更为专制、残暴,几千年就这么更替着。在建设新中国的今天,我们特别需要强调这“八个敢”:敢想敢说,敢作敢为,敢恨敢爱,敢生敢死。一个人如果不敢想,就不会有丰富和深刻的内心,更不会有创新与超越;如果不敢说,就会丧失许多获得修正与丰富观点的动力与机会;如果不敢作敢为,就永远与成功无缘,也不会获得丰富、深刻的人生体验;如果不敢恨敢爱,就不会有鲜明的道德感和个性魅力,就是乡愿;如果贪生怕死,就是懦夫与生活的逃兵。

勇敢,与责任担当相关,与看淡得失乃至生死相关。勇敢,既可以表现为仗义执言,也可以表现为见义勇为,还可以表现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可见,勇敢的背后是有“道义”的支撑,而非粗鲁的匹夫之勇。中国传统中也非常重视道义的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历史的记载与评论中,存在于民间传说中,存在于文学创作中,存在于清廉正直的官员的操守中。东汉的刘宠,北宋的包拯,明朝的于谦与海瑞……他们成为与日月同辉的伟大人物。“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古人对太平世界理解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但他所强调的清廉与勇敢,道义与担当,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品质。

勇敢所表现出的勇气,是一种浩然之气。它内蕴着谨慎,也饱含着远见卓识。在很多时候,真理常常只是一个勇气问题。在社会生活中,如果你站在正义一边,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发声。理直,气就可以壮。尽管在某一时刻恶势力会很嚣张,但他们会感到心虚。因为,人类文明积淀会使得邪不压正,这也是人作为万物之灵,作为精神的存在的一个证明。因此,如果你确信,你是与真理为友的,那你就听从自己的内心,不卑不亢地表现自己。你的表现就是你的存在价值。如果一种势力,害怕民众的觉醒与勇敢的精神,它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义的性质。极权主义的秘密之一就是极力在人们的心中制造恐惧。

真诚而勇敢地生活,是一种高贵而纯美的生命姿态。一个人,不论身体如何的健壮,如果缺少了现代公民当有的勇气,那也只是行尸走肉而已。我们的教育要造就“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有趣”的人,我们中的多数人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道德勇气、胆识、坚持和更多自觉的努力来成就自我。既然我们不管怎么活,一生最多也就三万多天,那为何不活得挺拔一点,率性一点,高昂一点,大义凛然一点呢!人类社会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几乎都要靠我们争取。小时候我就知道一句格言: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很多人的弱小,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暗示中选择了软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