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而精彩的人生
哈佛大学著名的《幸福课》有这样的介绍:“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是的,幸福而精彩的人生几乎是我们每个人的向往。
关于什么是“幸福”,许多哲人都做出了回答。如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将“幸福”定义为:“生命的丰盈和蓬勃”,包含了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和成就。我们认为,“幸福”是“一个人既充实又闲适的内心体验”,它包括很多元素:安全感,目标感,舒适感,归属感,价值感,自豪感,成就感,满足感,富有感,优越感,尊严感,正义感,认同感,荣誉感等。对一个人而言,幸福是一种与人格品质相关联的能力。在童年期,缺乏爱与温暖,基本需要难以得到满足的境遇中长大的人,容易形成索取型人格。这表现为缺乏给予他人与感恩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别人要求多,抱怨多。这样的人的满足感、安全感、对人的认同感都不会高,也很难与人建立起亲密关系,故而幸福指数不高。
古人云:“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著述行世谓之福。有聪明浑厚之见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无疾病缠身谓之福,无尘俗撄心谓之福,无兵凶荒歉之岁谓之福。”我们认为,幸福生活的“有”,第一是心中有盼头。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理想、有追求,生活才会有声有色,才会有不断成长的内源性动力。第二是手中有事做。有事做意味着社会需要你,意味着有实现人生价值的岗位和机会,一个人能全身心投入地做一件事情,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也是一种幸福的状态。第三是身边有亲友。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有情感的归属。“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亲情、友情、爱情是生活中的阳光,拥有完整感情的人,无疑是幸福的人。第四是家中有积蓄。经济上的富有是重要的,我们经常说富贵吉祥,首先是“富”然后才是“贵”。当我们在经济上富有的时候,就会显得大气,不会过分地斤斤计较,不会过分地在乎那些名和利。幸福生活的“无”,首先是心中没有恐惧。一个整天处于担惊受怕状态中的人是不可能体会到幸福的。在一个法制社会,只要堂堂正正做人,遵纪守法,一切光明正大,就没有什么可害怕的。虽然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事情不能尽如人意,但能够做到问心无愧也就可以了。其次是监狱无犯人。再次是医院无病人。健康是幸福生活的一大基石。虽然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如果更多的过健康文明的生活,注重日常保健和养生,我们就更可能远离疾病的侵扰。最后是身边无仇敌。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人生拥有想要的美好,而不幸的人生不该有的东西有,该有的东西却可能缺乏。
何为精彩人生?有一种衡量标准是有三“闲”:有闲暇,有闲钱,有闲情。其中“有闲暇”最为紧要。闲暇是一个人自由发展的空间,闲暇生智慧,自由出思想。英国散文作家洛•皮•史密斯告诫发人深省:“假如你正在失去悠闲,当心也许你正在失去灵魂。”明末清初的文人张潮在《幽梦影》一文中指出:“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卓然傲世者方能出众,芸芸众生难免为生计、为世俗功利而忙碌。精彩的人生一定是一个丰富的发现之旅。而一个人能否有丰富的发现取决于它是否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双眼睛是内在于人们的内心的,即为“心眼”。它由一个人的经验、知识、认知结构、胸臆、襟怀、格局、眼界、追求、需要、梦想、渴望、情怀等等构成。一个心事重重或琐事缠身的人,他只会穷于应付,而不会有发现的心情。“闲暇生智慧”,此言诚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