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价值的目标

追求有价值的目标

哲人有云:“你向往什么,你就接近什么;你接近什么,你就成为什么”。换言之,一个人的追求决定了他能够成为怎样的人。假设我们能活到84岁,用一小时代表一年,一生是三天半的时间。再假设从出生直到去世,一生不停地行走,每天走一百公里。正确的方向应该是向西,可笫一天一直在朝东奔走,当我们发现方向错了,三天半的时间已过去了一天。要掉转头来走,又要花上一天才回到原点。剩下的一天半时间也就能前行一百五十公里。如果一生没搞错方向,我们一生本来可以朝着光明灿烂的方向前行三百五十公里,现在却本该有的路程的一半都不到。方向错了,许多追求都是瞎折腾。

有质感、厚重的人生一定是有高远的理想与追求的。如果一个人的理想能够做到如下三个“有利于”的统一就更好: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幸福指数的提升;有利于国家的富强;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当一个人关注这些有价值的目标时,个人价值感才会比较高,精气神也才会比较好。有价值的目标与崇高的理想相关,理想的价值首先在于它能照亮现实,赋予具体的努力与作为以意义。在这个意义上说,理想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乌托邦,而事关一个人生活的品质与人生的高度。当一个人真诚地关注有价值的目标并为之付出切实的努力时,声望、地位、金钱、财富这些带有世俗功利色彩的东西都会如影随形。

正如个人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样,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也关系复杂。个人目标更多的与个人的生存、发展、享受相关,而社会目标与社会的文明、进步有关。一个人往往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动机圈”,存在着多重目标,或者说目标系列。看一个具体的目标究竟属于个人目标还是社会目标,要考察它的最终指向。比如说“挣更多的钱”,如果是为了养家糊口或个人享乐,那么它就只是个人目标。如果“挣更多的钱”是为了慈善等公益事业,它就是社会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当所有目标是高度一致或比较一致时,就不会有太多的内心的价值冲突,当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严重对立时,就会有强烈的内心冲突,并表现出双重人格。一个单纯的人能拥有更多的幸福感,这是因为一个单纯的人,他的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是比较一致的,并且不需要做任何掩饰,他能做到真诚与磊落。

很多人只有个人目标,而没有明确、坚定的社会目标。这只能说明这些人的发展程度不高。追求社会目标是一个人发展的空间,也可以视为人的解放的程度——从自我本能欲望与种种局限中解放出来。只有在社会广阔的舞台上,自我才能被放大。在个人与社会作为两极的连续体中,一个人的努力究竟是朝向个人还是朝向社会,这会对他的人生境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其实是由朝向哪一端努力的人群数量及他们在这个连续体中的位置决定的。我们要尽可能善待那些为社会利益而努力工作的人,并尽最大努力影响更多的人为人类的福祉而劳作。这样实际上是促使更多的人有更伟岸和更辉煌的自我。

如果一个人只有坟墓作为宿命的目标,人生便会充满愁苦与哀伤。如果把永恒与不朽作为目标来追求,坟墓就不过是一个必经的驿站,人生的开阔与在精神上的永续就能让人有视死如归的气概。如果永恒与不朽太玄虚、太形而上,那可以有一些可以检测的目标:比如走遍中国的地级市或世界的主要国家。这样的目标虽然缺乏高远的意义,更多只属于自娱自乐,但是美好的人生也应该有自娱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