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都是相互的
人与人之间,不论是何种关系,都一定是相互的。没有耕耘,就不会有收获;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增广贤文》里说“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人情薄不薄,与我们的处世态度和方式有关。当你不愿或不能给予别人,却指望别人给予你时,人情往往很薄;当你乐于或常能给予别人时,人情并不淡薄。
有位成功的企业家谈到他与他的兄弟姐妹的关系:他共有8兄妹,其中有5个比他年长。他当年在外求学,时常囊中羞涩。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哥哥姐姐也都不富裕,但有点收入。他们在对待这个在外求学的弟弟的态度上也有不同:有的体恤,也有的冷漠,且程度不一。这位企业家说,他今天有能力回馈哥哥姐姐了,但也会有厚此薄彼的时候。尤其是他说:“今天,我真的愿意万倍、十万倍地回报他们。可我的哥哥里也有不曾给过我一分钱的人……”他的感怀,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同身受。
我们对待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尽相同的态度。所谓“一视同仁”,只存在于很小的范围内或很小的程度上。那我们对一个人的态度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呢?这是一个复杂问题,也因人而异。首先取决于我们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取决于我们的“三观”。如果你是一个高尚、高贵的人,你就不会欺软怕硬。如果你是个投机主义者,你可能会见利忘义……我们常说“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但要看到的是:不同的人的“心”,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古圣先贤强调“正心”“诚意”,强调“致良知”。另外,也取决于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如果对方愿意真心实意地对你好,不管他是谁,你都应该善待他。相反,如果一个对你不好,不管他是谁,你也应该心里有数。如果对方在你心中是个流氓、无赖,你对他又无可奈何时,你可能还会希望他受到惩罚。
中国传统中讲“君敬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妇顺、兄友弟恭、朋谊友信”,今天我们更应该从个人的独立与平等来作解读:君,今天可理解为领导、上司,如果不自重,你可以不追随他,否则,就是愚忠;如果作为父亲粗暴而缺乏慈爱,作为子女亦可以不孝敬他,否则,就是愚孝;如果作为丈夫,对于妻子不和谒亲爱,那妻子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回敬他;如果作为兄长对弟妹不友爱呵护,那作为弟妹也不必客气;作为朋友,如果对方有违道义,你也不必死守承诺。任何人之间都是平等的,都是双方的,没有谁只有权利而无责任。
生活中的一个真理是:你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是由你的作为决定的。当你只对关乎你自己利益的事情感兴趣时,别人就会对你不感兴趣。“逐利”是人的本性。尽管“利”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无非是利好、利益、利润、实利、实惠、收益、钱财等等。在事业上乃至人生中成功的人,无不是在关照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关照别人利益的人。眼睛只盯着自己的利益,把所有人都当成自己获利的工具,这样的人,几乎很难做成事。合作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好的关系:它意味着互助、互惠、互利,意味着彼此平等、真诚、体谅,意味着退让、妥协与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为此我们要努力做到:
1.不要把对方视为自己达到目标的手段,要顾及对方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人的需要,感受与尊严。
2.一方对另一方不存在强迫,任何行为均出于双方的自愿,既没有利诱与勉强,更没有威逼与胁迫。
3.双方都能从彼此的关系中获得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利益,而不损害第三方的利益。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美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彼此成全,互相成就。如果你的生活中,有这样一个人,那是你的幸运;如果还没有,那就应该努力去发现与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