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圆融
汉语中用“生老病死”来概括一个人的一生,这可能是受汉语四字表达的习惯的影响。其实,“生老病死”不足以概括人的一生。不妨用汉语中富有韵律的七个字来表达:生、长、婚、育、老、病、死。生,即诞生、出生。一个人生在何时,生在哪个地方,生在一个怎么样的家庭,这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人生。长,即成长。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家长对孩子有怎么样的期待,都会影响到一个人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婚,即结婚、成家,与另一个人建立起亲密关系。育,即生育养育下一代。这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繁衍,也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个人人生的丰富性。老,即衰老。人不可避免要老去,这不仅影响到人的行止,也会影响到人的思想与情感。病,即生病,患病。病痛是人生的一部分,它丰富着我们对人生的体验。死,作为人生的终点,这是所有人都不得不面对的,“向死而生”“视死如归”是一种境界与气度。
人的一生也大致可分为这样四个阶段:一至十八岁,属于幼少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生活方式就是“玩耍与学习”。玩耍、游戏,在儿童的成长中至关重要,它是模拟,也是探索,是儿童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在玩中学,比单纯的“读”课本更有价值,因为,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是一颗开放和乐于探索的心。这需要在儿童时期的游戏中培育。第二个时期:青年时期。大体上从十八到四十五岁。这个时期主要是学习、成家与立业。这一时期的学习应该是更艰深、更自觉、更有明确目标的学习,它与“立业”:即建功立业息息相关。这决定着一个人在世界的位置。其实,相当多的人,终其一生,既未立业,更未建功。作为一个人,消费多于生产与建设。好社会一定是因为有更多的建设者:从制度到基础设施,从精神到实物。第三个阶段:中年时期。从四十六至六十五。在一个社会中,中年人的分化往往比较大。有的人的中年体面、自信满满、沉静雄浑,而有的人则失落、颓废、未老先衰、得过且过。这与一个人少年时的立志、青年时的奋斗息息相关。最后一个阶段就是老年时期。对多数人而言,老年问题主要是健康与孤独的问题。而健康既与遗传有关,更与生活方式有关。所有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如何安放自己的老年,其实,在年轻的时候就该关注。“健康、目标、亲密关系、兴趣爱好”这四者是安放老年岁月的法宝。
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健康,智慧,财富,闲暇,权力,成就,声望,爱情,亲情,友谊,高贵的教养,个人魅力等。这么多好东西,一个人要同时具有其中的五项,就很不错了。通常的情况是有健康的人,不见得有财富与权力,而有财富与权力的人,不见得就有闲暇与智慧;有闲暇与智慧的人,不见得就有爱情与友谊;有爱情与友谊的人,不见得就有高贵的教养与个人魅力……即使这些都拥有,最终也都会丧失健康并撒手人寰。大概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曼·罗兰才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米开朗琪罗》),李叔同先生才会有“悲欣交集”的大彻大悟。
“生命的圆融”是许多人向往的人生境界。到底何谓“生命的圆融”?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会想到《红楼梦》中的贾母:她以83岁高龄去世,晚年锦衣玉食,雍容华贵,儿孙绕膝,颐养天年。她几乎在所有事情上都没有过激的表现,但对任何细小的事情都有敏锐的洞察,观点也比较接近现实,而且也具有人性的温暖和美好,很好地做到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一切说明她一生生活富足、身体健康、其乐融融、心态阳光。因此,在我看来,“生命的圆融”一定包括“身体健康、物质优渥、人际和谐、心态阳光”四个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的方面。
一个人如何才能达致“生命的圆融”?我以为,个人的修为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的文明、繁荣与进步。不妨想想:贾母生命圆融的背后是多少早夭的儿童,多少面黄肌瘦的孕妇,多少衣衫褴褛的纤夫,多少无家可归的老妪,多少孑然一身的流民,多少呼天抢地的冤魂,多少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多少钩心斗角的官吏……社会是众生发展的舞台,建设好社会,对每一个人,尤其是对底层民众,十分重要。一个社会的精英分子,只有当他总是自觉地在为社会的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时,他才是真正令人敬重的人之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