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能成为领导者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当领导就是行使权力,甚至可以耀武扬威,风光八面,吆三喝四,人五人六。实际上,领导者更多充当的是决策者,是公共利益的服务者和责任人,领导者的本质就是对其属下的福祉承担责任的人。领导是观点的分享,意见的达成和责任的分担的一系列行为。
领导力即能给予别人积极影响的能力,包括激励、鼓舞、感召、鞭策、启迪、引领、指导、推动、恩泽等。不是只有领导者才有领导力的问题,所有人都有这个问题。一个人的领导力其实就是他的力量,他的个人魅力,他影响别人改变思想和行动的能力。领导力的核心元素是智慧与品格,前者可以表现为良好的判断力、规划与决策的能力,后者表现为正直、善良、责任感与勇气等。善良这种高贵的品格,作为领导者尤为需要。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需要有一种宽广的胸怀,不仅能为自己的支持者的福祉承担责任,也能对和自己有过摩擦、冲突、存有隔阂乃至敌意的下属的福祉负责。普罗大众的“你若不仁,我就不义”的道义逻辑似乎还合情合理,但对于领导者来说,这样的情理就不够水准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领导者奉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理念,想方设法用冠冕堂皇的制度、规则、打击报复他视为敌人的人,等着看别人的笑话,对他人的失利和挫折抱以幸灾乐祸的态度,这种现象还普遍存在。网文《整人:中国社会最卑劣的人性》中有幅漫画,画上两个人,一个是洋洋得意的大将,另一个是垂头丧气的小卒。画上的诗写道:“大将休神气,小卒莫自卑;来日再登台,难保不换位。”其实,换不换位都不该整人,都该善待他人。整人、为难别人、希望别人倒霉,都是内心阴暗的表现,是人身上的污点,也是折福折寿的业障。光明正大地做人,无丝毫的害人之心,这是造化,也必然会有福报。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从领导者那里得到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愈多,我们乐于和能够释放的热情与友善就越多,就会有更多的信任、礼貌和互助。相反,当我们觉得领导者令人讨厌,我们就会倾向于表现出冷漠、嫌恶甚至仇恨。当领导者需要帮助和支持时,人们更多会选择事不关己的态度,表现出视而不见。所以,领导者最基本的修养是要学会尊重人,不把任何人当成你达到目的的手段,也不把任何人当成可以随意使唤和打击的对象。任何时候都能尊重任何人,不论其身份、背景、境遇,也不附加任何条件。领导者更应该相信“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所谓“好”就是成人之美,就是力所能及帮助别人,就是尽可能带给别人积极的影响。古人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行与恶行不同的不仅仅是结果,也包括过程,善行会提高人的自我评价,让人有更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
只有那些内心高贵、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成为卓越的领导者,也才能拥有强大的领导力。培养孩子的领导力,对于提升孩子的个人价值感和孩子形成良好品格是非常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