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经历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

成长经历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

健康人格的成长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敬畏感——羞耻心”,一条是“自豪感——同情心”。一个人没有敬畏感,就不会有羞耻心,没羞耻心就不会有道德底线,一个人如果天不怕、地不怕,那这个人就会很可怕。一个人的自豪感可以来自很多的方面,而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有的一点是:作为人类的一员本身就是值得无比自豪的事情,活着本身就有着无尽的美好,而任何人都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我们都可以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也是孔子所说的仁爱之心。

那人格的形成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主要是由个人的成长经历决定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能否得到无私的、成熟的爱,有决定性的、持续性的影响力。唯有爱能够培养人的心理安全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影响他对人的信任感以及能否和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成长经历主要源于家庭养育方式和家庭人际关系。其中,父母的婚姻质量又尤为重要。另外,师生关系,同辈群体的关系,学业成败都会影响其成长经历。当然,人格也部分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程度因人而异。

父母对孩子实施的家庭暴力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有一个在惨遭家暴践踏的境遇中长大的姑娘,她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性格暴躁,夫妻几乎天天吵架,并将对生活的不如意发泄在孩子身上,打骂孩子是家常便饭。姑娘父母的所作所为致使她性格极端偏执、扭曲,极度缺乏安全感,极强的控制欲,严重的双重人格。她几乎没有发自内心的爽朗的笑,多是苦笑与讨好别人的假笑,和男友相处几乎都以分手告终。作为父母,用家暴虐待孩子无异于犯罪,因为他们不仅在制造一个注定只能拥有悲剧人生的人,也在给这个社会增添一个潜在的破坏者。

人格与文化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形塑,彼此强化的关系。一个文化环境中被崇尚、被鼓励、能够给人们带来好处的行为会逐渐凝固在国民的人格中,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国民性。比如,许多国人大多习惯于用金钱、人情关系来获得自己想要的,包括减少刑期,减轻处罚之类的事。每一个人的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环境中他人的态度和行为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如果周围的人,素质比较高,对人充满信任,体恤,友善,热情与温暖,绝大多数人也会表现出这样一些品质。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让我们生活中的更多的人变得可爱一点,是一件对所有人都有意义的事,因为每个人都是构成他人生活环境的一分子。我们应该向生活的世界释放和传递更多的积极信息,包括对一切美好的人、事、物的欣赏、赞美与感恩,对人的信任和成就美好的乐观期待,对人类文明进步的热情讴歌……

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有可能具有健康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阳光的心态,因而也就更有可能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受到良好的教育意味着开掘出了人的精神需要,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自尊与自信,能够悦纳自我并对人类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切。生命教育作为促进人的生命成长的教育,其核心的着力点就在于健康人格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