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乐道

安平乐道

有一个成语叫“安贫乐道”,出自《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意思是指:虽然处境贫困,但仍乐于坚守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和准则。“安贫乐道”,暗含着人类的生活存在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其实,人类自从她出现的那天起,就面临着这样一个困局:外在条件完善总是赶不上内心欲望增长。这一方面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人类不满以至痛苦的根源。

为了解决这对矛盾,我们的祖先想了种种的方法,但无非是这样两个进路:一为发展生产力,生产出更多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和手段;一为劝诫、引导人们节制内心的欲望,以至清心寡欲,从而去过一种内心的生活。“劝人安贫乐道是古今治国平天下的大经络,开过的方子也很多,但都没有十全大补的功效。”(鲁迅《花边文学•安贫乐道法》)鲁迅先生说得固然不错,但像“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这样“安于贫而乐于道”的人自古及今还是大有人在的,尽管从统计学上它不占有统计优势。不可否认,安贫乐道作为一种生活情趣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还是令人感佩和景仰的。

但对于任何人来说,贫困毕竟不是一种值得肯定、更不值得夸耀的生存境况。一个社会存在“绝对贫困”的人群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发展程度不高,如果这个“绝对贫困”的人群还包括这个社会中的一些知识精英和道德精英的话,更说明这个社会是一个非常糟糕的社会。安贫乐道尽管可能是某些个人无怨无悔的选择,一种自觉坚守的生活态度,但是,提倡“安平乐道”可能更好。安平,即安于平淡,安于平凡,拥有一颗平常心;“乐道”,即乐于过内心的生活,崇尚精神的价值,坚守自己的理想、信仰和立身行事的准则。

践履安平乐道的生活准则,首先要学会安静地生活。学会安静地生活,这对爱热闹的国人尤其显得必要。“热闹”在汉语中绝对是一个褒义词。因此,就有“看热闹”,“凑热闹”,人们就喜欢那热热闹闹,热闹与喜庆仿佛如影随形。不热闹就要人为地制造出热闹来。所以就有“闹新春”,“闹元宵”,“闹洞房”,倘若能达到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火朝天,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的效果,那就再好不过了。仿佛热闹必然关联着繁华、兴盛和荣耀。其实,热闹是给人看的,热闹也只是一时的,内心的寂寞却只有自己知道。学会安静地生活,就是要回到自己的内心,谛听心灵的悸动和低语。

其次就是要鄙薄奢华,过一种简朴的生活。古人云:“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倡导简朴的生活,更多地眷注内心,作为物质极大丰富时代的生活理念,是值得肯定的。那些时常呼朋唤友胡吃海喝的人绝大多数是不爱读书的人,他们耐不住寂寞,没有自己可以独自吟咏、自视把玩的内心世界,离开了外部刺激,他们便会感到一片荒芜、寂寞难耐、无聊至极。《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止,即旨归,目标,立场。你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即为知止。而“静”即为“宁静”,而后能“安平”。内心总是躁动不安,总觉得不如意、不满足,又如何能潜心思考与探索呢?可怜不少人总要道貌岸然、假模假样、装腔作势,实则蝇营狗苟,在灰色的世界中吐纳着污浊的空气,过着灰色的庸常的人生。

安平乐道,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不仅有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因为,无数的个案表明:心灵的内在安宁,才是美好生活和幸福长寿最不可或缺的因素。无论是“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忘”的诗意,还是“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的禅机;也不论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与旷达,还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从容与淡定,离开了安平乐道的生活态度,都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