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于体验

生命在于体验

我们的心灵其实是由各种难忘的体验组成的。我们可能有心花怒放,也可能有心如刀绞;可能有百思不解,也可能有豁然开朗;可能有一刻千金,也可能有度日如年;心灵中的每一种体验都是独特而珍贵的,正如身体中的每一个器官都是独特而珍贵的。糟糕的、平常的、美好的及各种各样的体验,让我们的生命完整而多姿。少数杰出人物还会拥有高峰体验,这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人达到自我实现时所感受到的短暂的、极乐的体验,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自我的完美体验。”它是一个人的“高光时刻”,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高峰体验,王阳明的“我心光明,夫复何求”是高峰体验,六祖慧能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也是高峰体验。

各种难忘的体验在无形中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生命。美好的体验、高峰体验对生命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我曾经看到心理学家霍金斯的能量图谱,一个拥有开悟、平和、喜乐、仁爱等美好体验的人,更有力量,更有可能走向成功与幸福。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幸运的人一定是在童年时代就拥有许多美好的体验,这使得他们一生都对生命拥有无限的柔情与眷恋。其实,糟糕的体验,也可能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成为生命中的宝贵财富。古今中外在危机与苦难中获得生命升华的例子数不胜数。就拿席卷全球的疫情来说,它带给人的体验无疑是糟糕的,它悄无声息地把恐慌、痛苦、焦躁注入人们的心中,但是,也有许多人在这次危机中逆风飞扬,让自己的生命熠熠生辉,危机也是他们成就卓越人生的契机。因此,哲人说“所有发生,都是恩典”。

当然,发生成为恩典有个转化的问题。那么,人能转化自己的体验吗?我们再来看两个小故事:

战国时期的范雎,是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本是魏国人,有一次跟随自己的领导出使齐国,齐王很欣赏他而冷落了他的领导,领导忌恨在心,回魏国后就向相国诬告范雎私通齐国,相国不分青红皂白狠狠地整范雎,把他打得半死扔在茅房,让人朝着他撒尿。可以说,这是范雎的至暗时刻,他的内心体验无疑是恐惧、耻辱、痛苦和绝望的,但是他没有放弃求生的信念,在奄奄一息中请求一个看守救了他一命,并成功逃到了秦国,后来他在秦国做了相国,向秦王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也对害自己的人实施了报复。

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二战时期,他被关进了集中营,在那里他经历了人间炼狱般的生活,亲眼看见了饿死、冻死、病死、打死、毒死、烧死等等悲惨景象。他内心体验到的震惊、恐惧、痛苦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但是,他坚强地活了下来,并重新爱人与爱这个世界,写出了著名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他提出的意义疗法抚慰了无数心灵,让人学会面对伤害、苦痛与失去,获得心灵的升华。

范雎和弗兰克尔,他俩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有死里逃生的经历,都有痛彻心扉的体验,也都有万人瞩目的人生成就。但是,我认为弗兰克尔的人生境界要高很多,因为在经历苦难后他选择的是爱与奉献,创造了“意义疗法”的理论;而范雎经历苦难后选择的是恨与报复,留下了“睚眦必报”的故事。

每个人都可能经历危机与苦难,在危机之初,人的体验大致是相同的——震惊、无奈、失望、痛苦。但在历经危机之后,人的状态却可能大相径庭,一些人会麻木,一些人会沉沦,一些人会充满怨恨,一些人会游戏人生,只有少数人会获得心灵的升华,重新对世界和生活充满热爱。粮食经过酿造,可能会变成臭水、变成酸醋、变成美酒,原因在于不同的选择和转化。人经历危机与苦难,可能变成懦夫、变成魔鬼,变成勇士,原因也在于不同的选择和转化。而化腐朽为神奇的秘诀在于我们选择的是不是爱与奉献!所以,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这是最高明的选择,也是最美好的奖赏。这是少数杰出人物发现的生命秘密:危机和苦难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拿走的是你内心自主选择的、永不熄灭的热爱。

生命在于体验,丰富、深刻、非凡、美好的体验,是一个人智慧的巨大源泉,也是一个人幸福人生的巨大源泉。有一种生活哲学强调“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人生真正的财富一定包括真切的、深刻独到的、丰富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