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放我们的老年

如何安放我们的老年

中国经历过漫长的农业社会,在农耕文明中,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人们生产、生活仅仅凭经验就足够应付,而一个人的经验是与他的年龄成正相关的,因此“长者本位”的文化得以形成。尊老敬老成为一种文化传统,“老爷”“老总”“老师”“老字号”这些称谓中都充满着敬意。但人们也意识到了“老朽”的存在,人们内心深处还是向往青春年少的,苏东坡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王国维的“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表达的皆是重返少年的向往。

所有的人都有老迈的那一天,如何安放我们的老年?如何使老年生活充满乐趣并也有很高的质量?这需要未雨绸缪,从年轻的时候就要做好准备。一是多注意养生保健,争取有一个硬朗的身体。二是经营好自己的交往圈子,有属于自己真正的朋友,从而老有所依。三是尽早培养自己健康的、稳定深刻的兴趣与爱好,如旅游、阅读、写作、书法、绘画、舞蹈、园艺、烹饪等,从而老有所乐。四是提升自我魅力,特别是智慧的魅力,使人乐于与你交往。五是提高个人社会化程度,更多地参与公共生活,自觉融入社会组织之中,从而老有所为。

随着年华老去,人的体力精力会有所下降,但我们还是要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艾伦•朗格教授发现:“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脑神经科学的证据显示,一半以上的老年人,其大脑活跃程度与20多岁的年轻人并没有区别。为什么老年人会有习得性无助?根据朗格教授的分析,这是因为我们身处一个崇拜青春而厌弃老年的社会。这些观点仍有待进一步证实,但保持乐观、打起精神,而不是未老先衰,肯定是必要的,“老要张狂少要稳”,这可以视为中国智慧。“老要张狂”就是老年人要警惕老气横秋、暮气沉沉,而是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相信来日方长,保持理智的好奇心与迎接挑战的勇气,正所谓“百岁以前休叹老,七情之内本无愁”。

当我们真的老了,成为一个受人欢迎与受人尊重的老人就十分必要。这样的老人一定会:

1.和善、慈祥,而不会倚老卖老,指手画脚,也不会乱发脾气,更不会盛气凌人。

2.干净、整洁,不论容貌,还是穿着打扮,总能干干净挣,清清爽爽。

3.乐观、开朗。不论年岁多大,都能精神矍铄,笑口常开,坦诚分享。

4.独立、自重。不过分依赖他人,不因为自己年老别人就该照顾自己,少做为老不尊之事,比如七老八十仍在公共场合抽烟,在自助餐厅浪费食物。

5.学会放弃。如果一个人,七老八十仍未“想得开、放得下”,还在和年轻人争机会和资源,他就谈不上有什么人生境界。合肥一位退休的老先生倡导老年人错峰出行,把有限的公交车运力留给上班族,留给上学的孩子。这样能够为他人着想的老人,会更令人尊重。

我们怎样安度老年?这事,从小处说,关系到老年人晚年的生命质量;往大处说,关系到社会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