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更能感受内心的富有

节俭更能感受内心的富有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有一段特别精彩的表达:“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中国的古圣先贤教导人们力求节俭力戒奢华的名言警句很多。在先哲们看来,节俭还是奢华与人的品格有关,其实,俭还是奢,还与一个人内心的富有还是贫困有关,从而影响到他对生活的满意度。一个节俭的人,会有更多的时机感觉到内心的富有,一个侈靡的人更可能是一个欲壑难填的人。因此,他便会更多地感觉到入不敷出,从而让他感觉总是生活在贫困之中。当一个人拥有的多而需要的少时,他便会有富有的感觉,反之,便会有贫困的感觉。

直到20世纪末,中国一直处于“匮乏经济”的状态,“知足常乐”是这种背景下人们节制欲望所需要的观念。物质的匮乏当然不是一件好事,但知足常乐的心态即使在丰裕经济背景下也仍值得提倡。理由就在于对物质的过分贪求会转移、冲淡和遮蔽对于精神的追求。伟大的爱因斯坦一生都生活在物质比较丰裕的境遇中,可他从未沉溺于对物质的享受,他一直过着比较节俭的生活。今天中国少部分人在物质上已经很富足了,可精神的富足却很成问题,这与他们沉迷于物欲有很大关系。财富的积累并没有提升一些人的生活品质,倒像是使他们坐上了旋转木马:“坐在木马上的人周而复始地旋转,永远只能看到彼此的背影,距离那么近,却怎么也触不到”,他们始终被外力驱使与控制着。刈除生活中那些多余的东西,方可轻松惬意。许多人缺乏节俭的智慧,拥有却也被拥有,茫然地度过了沉重的一生。

珍惜万物,哪怕是一滴水,一张纸,都不要无端地耗费。这与贫富、金钱无关,与人的品格有关。节俭的人往往慷慨,奢华的人却往往吝啬。貌似矛盾,实则体现了一个人的品格的统一。节俭,是一种自觉的选择,是你有经济能力去过很奢华的生活,而选择低调、俭朴、简单,比如说你可以购置豪车,但你出行时,仍然选择坐公交。这样的人往往更乐于给予他人,表现出慷慨。而那些不懂得惜物的人,热衷于发泄物欲,挥霍浪费而毫无愧意,这样的人往往缺乏给予的能力,因而对他人,尤其是陌生人,从来不舍得给予。惜物、节俭、慷慨、给予,这都是伟大的品格。朴素和节俭之所以值得提倡,不仅是可以减少资源消耗,从而保护环境,更可以让我们的内心不受物欲所累,清爽我们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