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决定见识的高下
一个人有没有经常用心琢磨、咀嚼、玩味、体察、推敲、斟酌、辨析、考证词语、语汇的习惯,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思维的细腻与缜密程度。因为这些都属于内部思维或内部语言过程。人的内在思维过程愈细密,生产出的思想就会愈精致、愈精准,甚至愈精深。瑞士、奥地利之所以是高度发达的国家,与它们可以制作与生产精细、精密仪器与机械有关。人的发展程度不高的一个表现就是粗糙:思维粗糙,感觉粗糙,语言粗糙,动作粗糙……乃至整个生活都粗糙。在是非颠倒的时代,有人以自己是大老粗而洋洋得意,这是实足的野蛮与愚昧。
想和思考是两个不同概念。“想”是我们正常人的头脑的本能,我们提出很多的问题,大家都可以想一想,并且发表自己的意见。思考当然也是想,但思考是有思考框架和思考策略的、系统的、有依据的、批判性的、反思性的和彻底的“想”。思考要具备这样几个特征,首先是有思考框架、思考策略,它是比较系统的不是零星的,是有依据的而不是想当然的,是批判性的(就是对别人的那种结论不是轻信的、盲从的),反思性的(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是有深刻反省的),彻底的(就是不是浅尝辄止的,而是不断追问的),这样的“想”才是思考。
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可以理解为不断编织一个捕捉并解读信息之网的过程,而这个编织的过程就是建构知识的过程,即事物之间,包括概念之间建立意义联结的过程,这也是细腻思考的过程。我们思考编织的这张网愈巨大,愈缜密,它捕捉与解读新信息的能力就愈强,也就愈能建构出新的个体知识。
有一词语叫“见多识广”,对一件事情有自己的看法(想法、观点)并不难,难的是有一定的见识,只有思考得彻底、澄明,观点才会变成经得起推敲的见识。这首先需要建立起自己观察世界的视点,那就是自觉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你倡导什么,推崇什么,鄙薄什么,拒斥什么。其次,建构起自己分析解读世界的认知框架。要有一个清晰而合理的分析事物的理路,即思想进路(理路)。再次,需要获得尽可能充分和可靠的信息。这取决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作出筛选、甄别的能力,而这背后也反映出一个人见识的高下。
泛泛浏览的阅读,走马观花的游览,甚至道听途说,也可以增进人的见识。但唯有通过思考获得的见识,才会有比较高的含金量,才能赢得人心,为人所认同和自觉实践。一些人发表观点时云山雾罩,隔靴搔痒,很少能给人那种直抵内心、一语中的的酣畅淋漓之感,这样的表达和表达者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更谈不上能够激励人和鼓舞人。要有准确到位、深刻独到的表达关键是思维品质的提高,而远不仅仅是表达技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