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绪论

2011年3月5日,“社会心态” 正式写入“十二五”规划纲,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明确提出要“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2011年5月8日,《人民日报》在“关注社会心态”的评论中重点提到要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文中指出,“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只有在公平正义的阳光照耀下,才能创造出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才能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那么究竟什么是社会心态,社会心态包含哪些内容呢?

其实在我国学术界,“社会心态”(social mentality)早就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概念,它是指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的、在一定时期内广泛地存在于各类社会群体内的情绪、情感、社会认知以及价值取向的总和(马广海,2010;杨宜音,2006)。

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价值观及信仰既是个体的选择倾向,又是个体态度、观念的深层结构,它主宰了个体对外在世界感知和反应的倾向,因此是重要的个体社会心理过程和特征;与此同时,价值观及信仰还是群体认同的重要根据——共享的符号系统,因此又是重要的群体社会心理现象。个体价值观与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相互映射的关系,这是社会心态这一研究领域的核心观点。个体的社会心理状态(包括态度、情绪、价值观、信念、预期、应对策略等)对应于“社会的心理状态”,即“社会心态”(杨宜音,2006)。

对公平、公正的世界的信念和期待是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内容。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BJW)即相信所处的世界是公正的,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公正世界信念理论由Lerm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并于80年代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公正世界信念理论认为,这种信念使人们相信所处的世界是稳定有序的,结果是可以预测的,自己会被公正地对待,不会成为不可预见的灾难的受害者。这就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安全感和可控制感,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才会对未来充满信心,追求长远目标,并相信自己最终会得其所应得。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公正是普遍存在的,在面对不公正事件的威胁时,公正世界信念为人们提供了有意义的解释框架和重建公正的途径,这种重建可能是现实层面的,如对受害者的帮助和补偿,也有可能是认知层面的,如对不公正的原因、结果的重新解释及对受害者性格或品行的重新评价。因此,公正世界信念是一把双刃剑,在个人层面,提供应对不公正的个人资源或心理缓冲,维护个人心理健康,而在对不公正受害者的态度上,则可能导致冷漠和歧视的态度,将不公正现状合理化,从而阻碍了现实意义上的公正重建。

社会变迁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心理变迁,而且也受到个人心理的影响,二者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构建的关系(周春燕,郭永玉,2013)。人们会以自身的社会处境来进行社会公正与否的判断。以往研究关注的重点是公正世界信念作为稳定的个体差异变量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影响。而从群体的角度,共享的信念又成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共有的意识形态,公正世界信念对群际态度和行为又有怎样的影响?目前研究相对还比较少,存在一些看起来似乎相互矛盾的结论。

由于低社会阶层占有的各类资源相对较少,因此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体验到的不公正感通常会更加强烈(Whyte,M K and Han,C,2008;王甫勤,2008;王培刚,2008;怀默霆,2009;翁定军,2010;谢颖,2009;马磊,刘欣,2010)。同时,持续而强烈的不公正感会逐渐成为对世界的一种稳定认知和期望,由此低社会阶层的公正世界信念也相对较低。一项针对来自不同家庭社会阶层大学生的研究(周春燕,郭永玉)表明,无论是主观还是客观阶层,家庭社会阶层越高,其公正世界信念得分也越高,来自高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得分差异显著。

在资源分配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会有更强烈的不公正感和更低的公正世界信念,这似乎是一种符合逻辑的共识。但是研究者们也观察到了一些不同的现象,例如,在中国内地开展的一项研究(怀默霆,2009)发现:客观阶层地位的高低与人们对宏观社会不平等的态度并不一致,部分阶层地位较低的人对社会不平等的态度反而比较温和。在公正世界信念研究中也有同样的发现,例如,有实验研究(Hafer,C L,2000)发现遭遇或是见证不公正事件可能会使人们更加认同公正世界信念,从而抵御不公正所带来的威胁。Malahy等研究者(Malahy,L W,Rubinlicht,M A and Kaiser,C R,2009)将实验室中得出的结论拓展到了真实的社会生活中,他们用横断历史研究方法(cross-temporal investigation)分析了自1973—2006年美国民众的公正世界信念随着收入差距的变化,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当社会收入差距增大时,民众的公正世界信念也随之上升。

客观上不利的社会处境与主观上对不平等的温和态度的矛盾共存,这一现象在低社会阶层中更为显著。对于高社会阶层而言,高水平的公正世界信念与其社会处境是一致的,对维护其高社会地位是有利的。而对于低社会阶层而言,情形就更为复杂。一方面,高水平的公正世界信念与其社会处境是矛盾的,接受有利于高阶层的意识形态对低阶层改变群体地位是不利的。另一方面,公正世界信念是一种更为积极的社会心态,在个体层面又可以促进低社会阶层追求长远的学业或职业目标,从而改变自身地位,向上流动。在群体层面,公正世界信念双刃剑的作用特点是否依然显著,这是本书想要探讨的重点内容,同时,由于在低社会阶层中,这一特点可能更为突出,因此本书将焦点聚焦于公正世界信念对低社会阶层的双重作用,同时兼顾高低阶层间的群际态度。

综上所述,本书以公正世界信念作为研究主题,从社会阶层角度出发,探讨中国文化与社会现实条件下公正世界信念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个体与社会功能。从个体层面,探讨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一种信念系统对不同社会阶层民众的适应功能;从社会层面,则探讨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一个群体共享的意识形态,对收入分配公平感及群体态度的影响。在理论方面尝试对公正世界信念进行理论整合及对研究领域进行拓展,同时也有助于了解当前社会现实情况下不同社会阶层民众的公正世界信念状况,为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提供建议。

全书由九章内容、五个研究组成。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首先介绍了公正世界信念的理论背景,其双重功能及理论解释,接着详细介绍了社会阶层及其测量、社会阶层在身心健康、公平感等方面的差异,以及社会阶层与群际关系、阶层刻板印象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第二章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问题及总体研究设计。其中总体研究设计共包含三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三章(研究一)是本土化研究工具的准备,首先结合中国文化及社会现实,提出了公正世界信念的时间—人际的二维度四类型结构假设,并在开放式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260名不同阶层成人的初测及对854名成人的正式施测,编制了适用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公正世界信念问卷,为后续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探讨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个体差异变量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包含第四章(研究二)和第五章(研究三),研究二以664名不同阶层的成人作为被试者,以主观幸福感、控制感及希望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探讨公正世界信念在社会阶层与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作用。研究三则是一个情景实验研究,以75名来自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大学生为被试者,考察公正世界信念对挫折情境下目标承诺及延迟折扣的影响。而第三部分探讨公正世界信念作为群体共享的意识形态变量对不同阶层的作用,包含第六章(研究四)和第七章(研究五),研究四对1207名不同阶层民众进行了调查,考察公正世界信念对不同社会阶层的收入分配公平感的影响。研究五则以120名高阶层成人及101名低阶层成人为被试者,要求其对典型高低阶层群体进行界定,并对典型高、低阶层在能力—热情—道德三个维度进行评分,以考察评分者的社会阶层及公正世界信念、被评价者的社会阶层等因素对阶层刻板印象的影响。第八章是对上述五个研究的综合讨论,包括从个体层面及群体层面分别分析公正世界信念对低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积极及消极影响,并试图探究双刃剑属性背后的作用机制。第九章是全书的总结与展望,包括研究结论、研究意义、研究的贡献、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