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世界信念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在理论构想上,本研究在总结现存的公正世界信念问卷维度构建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公正在汉语语境中的含义,认为公正是“应然”与“实然”的结合,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报应观念与公正世界信念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提出时间可能是公正世界信念结构中的重要维度。同时,考虑到自我-他人的维度划分是目前公正世界信念研究中最为成熟的维度划分,应该予以保留。因此本研究试图将人际维度上的自我-他人与时间维度上的现在-未来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二维度四类型的整合结构。这一理论构想首先在开放式问卷中得到了验证,在谈到公正的世界时,与“应得”有关的描述出现频率较高。且有大量被试者提到公正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这个相对,可能是从人际层面的。例如,对大多数人还是对少数人,对我而言还是对他人而言,也可能是从时间层面来说的。又如,公正和不公正都可能只是暂时的。说明人际和时间维度可能是相互重叠的维度,而非各自独立的维度。这一理论假设在正式施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中也得到了验证,在一阶模型中,四因素模型比一因素、两因素模型拟合程度要好。而二阶模型中,由于是以一阶四因素模型为基础的,可以推断无论哪种二阶模型拟合程度都不会很差,结果发现二阶一因素和两个二阶二因素拟合程度都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而在模型的取舍上,符合理论构建也是重要的标准,因此,两个二阶二因子模型更加符合本研究的二维度四类型模型假设。
从流程上来说,本研究按照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形成正式量表,进行了大样本(有效样本854个)的施测,并对量表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和信效度的分析,验证了公正世界信念二维度四类型的理论构想。标准的流程使量表比较可靠、有效。
在题项的设置上,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即问卷中并没有设置反向题,而公正世界信念本身又是比较容易受到社会称许性的影响(Alves &Correia,2010),为什么不通过设置反向题来平衡被试者的赞许性反应及默认反应呢?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反向题容易引起项目表述效应(the method eff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item wording),项目表述效应的一个负面影响是可通过降低正向题与反向题之间的相关,导致一些人格量表的单维结构拟合不佳。有研究者(顾红磊,王才康,2012)以中文版生活定向测验(LOT-R)为例,结果发现存在反向题的项目表述效应,在分离了反向题目表述效应后,LOT-R只存在乐观因子,而不存在悲观因子。其次,在已有的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问卷(杜建政,祝振兵,李兴琨,2007)中,可以发现,存在内在不公正这个维度,而这个维度的7个题目全部是反向题,而另两个维度(终极公正和内在公正)则全部是正向题,有可能是因为存在反向题的项目表述效应导致内在不公正这一个维度在因素分析中出现。因此,为规避项目表述效应对因素结构的影响,在编制题项时没有考虑采用反向题,而是利用测谎题筛选出高社会称许性的被试者,在正式问卷及后续研究中使用到的所有问卷中,都加入了两道测谎题目,分别是:第七题“我有时也发怒”,第十二题“我从不迟到”,这两道题仅用于筛选被试者,不进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