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正世界信念双重功能的理论解释

五、对公正世界信念双重功能的理论解释

对于公正世界信念的双重功能,公正世界信念理论主要是从不同的结构维度角度来进行解释的。而其他理论视角的研究者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理论解释,其中研究较多的是双加工理论、制度正当化理论和公正动机的分离模型。

1.双加工理论

双加工理论(the dual-process theory)广泛地存在于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尤其在社会认知的决策与推理、刻板印象与偏见等领域的研究中应用颇为广泛。不同学者对于双重加工系统有不同的命名,提出的观点也稍有不同,但主要观点是一致的,即将认知过程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部分:一个是直觉的、无意识的加工,另一个是反思的、有意识的加工。在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提出的理论体系中,对两个不同的加工过程的描述有所不同,主要有双系统论、双加工模式论和双加工过程论。其区别在于对两个部分的性质和命名上的不同,这两个部分在不同的理论中分别被当作两种不同的认知系统、认知模式或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过程。

两个系统的差异主要在于:启发式系统更多地依赖于直觉,并行加工且加工速度较快,不占用或占用很少的心理资源,模块化封闭运行,反应自动化,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影响,通常我们只能意识到其加工结果而意识不到加工过程。而分析系统更多地依赖于理性,串行加工且加工速度慢,占用较多的心理资源,非模块化,但分析系统不容易受背景相似性、刻板印象的干扰,主要基于规则进行,其加工过程和结果都可以被意识到。双系统模型认为,启发式系统与分析系统同时对决策或推理过程起作用,当启发式系统与分析系统的作用方向一致时,决策或推理的结果既合乎理性又遵从直觉,而当两个系统的作用方向不一致时,两个系统则存在竞争关系,占优势的系统则可以控制行为结果。

公正领域的双过程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公正判断的非理性的研究,这也是道德心理研究的延续(胡金生,叶春,李旭,高婷婷,2012)。个体的公正判断可能同时依存“理性”和“非理性”两个结构和进化都不同的认知体系。关于推理与决策过程中的非理性偏差产生的原因,双加工理论给予了它独具魅力的解释,认为这是启发式系统优势反应的结果。公正判断中“非理性”主要表现为置换过程、首因效应、极端判断、补偿偏见、责备无辜受害者和道德命令效应。公正敏感性、道德认同、情绪状态和公正世界信念是公正判断非理性研究中的主要个体差异变量。其中极端公正判断和对无辜受害者的消极态度在公正世界信念的研究中都得到大量研究的支持,补偿偏见则主要源于研究者们对于刻板印象的研究,并成为制度正当化理论中提出的对现状进行正当化和合理化的主要途径,而公正世界信念则是制度正当化的理论渊源之一。

2.制度正当化理论

制度正当化理论是以公正世界信念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它吸纳公正世界信念理论的观点,结合刻板印象和群体偏好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发展出了制度正当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存在将现有的社会安排进行合理化的倾向。制度正当化是指个体将现存社会安排合法化的心理过程(有时甚至发生在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受到损害的情况下)(Jost & Banaji,1994)。这一定义中,“制度”是指建立在家庭、机构、组织、社会群体、政府和自然界基础之上的社会安排。“正当化”是指为某些想法或行为提供合法性以及支持的观念(梁明明,李晔,李薇娜,2010)。研究表明,人们会主动维持和正当化自身的社会和政治现状,有时这种倾向在弱势群体成员中表现得更加突出(Jost,Pelham,Sheldon,& Ni Sullivan,2003)。因此,制度正当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人们具有使现状正当化的动机,即人们会对现状进行心理上的正当化。制度正当化理论试图解释人们为什么以及怎样在认知和意识形态上维持现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合理化(rationalization of the status quo)、互补刻板印象(complementary stereotype)、外群体偏好以及补偿性控制(compensatory control)等,其中“现状合理化”“互补刻板印象”和“外群体偏好”解释了人们怎样在认知和意识形态上维持现状,而“补偿性控制”则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进行制度正当化。

为什么在处境不利群体中这种有悖自身利益的、维护现状的动机反而更为强烈呢?制度正当化理论认为,当个体处于低控制环境中时,控制感会受到威胁并降低,随即情境中的不确定性和无序性使个体感受到焦虑,焦虑感进而驱使个体心理系统通过其他途径来恢复重建控制感,以重新获得秩序感和结构感,这种现象叫作控制感补偿(compensatory control)(Kay,Whitson,Gaucher,& Galinsky,2009)。个体会通过引入对外在制度能够控制事物的信心来补偿个体控制的缺失。已有的研究发现控制补偿方式有个体知觉偏向、世界观防御、社会保障以及宗教信仰。Kay 等人(Kay,Shepherd,Blatz,Chua,& Galinsky,2010)的研究表明,个人控制感的减弱导致人们增加了对政府的支持以及更加抵制改变现状,而个人控制感的增强导致人们增加了对政府的批评。Laurin,Kay 和Moscovitch(2008)发现在焦虑唤醒情境下,只有当体验到失去控制时才会引起补偿性控制的增加,这表明焦虑本身并不直接与制度正当化相联系。这些研究都表明引发制度正当化过程的是个体控制感的缺失,也就是说个体维持现状是因为现状是熟悉的、可预测的,为人们提供了可控制感。这与公正世界信念理论也是一致的。

那么公正世界信念理论与制度正当化理论究竟有哪些异同呢?

公正世界信念被认为是制度正当化理论重要的思想来源(梁明明,李晔,李薇娜,2010)。两个理论有诸多相似之处,例如,都认为个体有将现状进行合理化的倾向,且这种倾向具有心理缓冲的功能。但目的有所不同,前者是出于维持公正世界信念的需要,后者则是出于维护现状的需要;并且在理论体系中,都将这种倾向归结为普遍存在的内部动机的作用,差异在于这种内部动机究竟是公正动机还是维持现状的动机。作为制度正当化的理论渊源,我们可以从其理论体系上清晰地看到公正世界信念理论的影响,但是制度正当化理论在对群际关系的理解上有更多的应用。它所关注的对象不是各种不公正的受害者,而是在社会群体中处于不利地位的那些人。

从功能上来讲,一方面,制度正当化动机在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人,或是从现状获益较少的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显著,这对不利地位群体改变自身地位有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制度正当化又有心理缓冲功能,短期内会使个体在心理上获益,但是从长远来看,它会对个体和社会产生消极的影响(Jost,et al.,2004)。这与公正世界信念的双重功能也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制度正当化理论更多的是从相对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处境来解释其功能的,而公正世界信念则是从不公正的受害者和观察者这一不同的研究视角来进行解释的。制度正当化对于高地位群体来说,其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是不矛盾的,都是对巩固自身有利地位有关的,而对于低地位群体而言,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就是分离的。同时,公正世界信念理论提到了九种重建公正的策略,对现状进行合理化和正当化并不是唯一的策略,通常人们只有在无法进行现实的公正重建时才会采用认知合理化的方式,因此,公正世界信念无论是对有利群体还是不利群体都可能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而制度正当化关注的则是认知上的公正而非真实的公正,因此它对低地位群体而言虽然可以暂时带来心理缓冲,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以降低自尊和减少提高地位的努力为代价的。而对高地位群体,则会导致不公正感降低和对低社会阶层的消极态度,加剧阶层之间的差距,并可能导致排挤、歧视等消极群际行为。因此制度正当化的动机无论对于高地位群体还是低地位群体其影响都是消极的。

3.公正动机的分离模型

关于公正世界信念的双重功能,研究者Dalbert(2012)试图从动机的分类来进行区分,并提出了公正动机的分离模型(the Dissociation Model of the justice motive)。Dalbert借用McClelland等人(McClelland,Koestner,& Weinberger,1989)关于动机的分类,将公正动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内隐公正动机(Implicit justice motive),一种是自陈公正动机(Self-attributed justice motive)。

关于公正动机究竟是如何转化成为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差异变量的?Dalbert(2012)认为首先应对公正动机(justice motive)和公正动机状态(justice motivation)进行区分。Dalbert等研究者认为,动机(motive)是组织或解释一个人的大多数行为及语言的稳定倾向,区别于受短期的情境影响的动机状态(motivation),即已被唤起的动机。在Lerner的理论中,公正世界信念意味着个体与社会达成的个人契约,即个体越希望得到他人公正的对待,他就越会感觉到他有义务首先自己要公正行事。因此公正世界信念是公正动机这一个体倾向的指示剂,是对个体差异的测量。而在实验研究中,大多并不测量公正世界信念个体差异,而是考察在各种具体情境线索中被唤起的朝着特定目标的行为倾向。而通常在具体情境中被激活的公正动机状态与公正动机个人倾向存在交互作用。

Dalbert(2012)借用对动机的分类以及社会认知的双加工理论,认为存在两种不同的公正动机,一是内隐公正动机,或者称为公正世界动机;二是外显的或者说是自陈的公正动机。内隐的公正动机是自发的,是个体所不能意识到的,由内部需求所驱动。外显的公正动机是个体能意识到的对于公正有关的价值观念的自我描述,或者说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它可以用自我报告的问卷来进行测量。外显动机被社会线索所激发,并能很好地解释个体的受控反应。另外,与内隐公正动机的满足源于公正自身不同,外显公正动机的满足和强化主要来自于社会反应及自我概念的增强。

Dalbert(2012)用公正动机的分离模型来对以上理论推理进行概括。如图1-1所示。

图1-1 公正动机的分离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