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在群际关系的研究中,一个最一致的发现就是内群体偏好效应,即社会群体成员更偏好内群体,而不是外群体(Levin,et al.,2002)。但是有研究却发现低地位群体成员常会表现出外群体偏好(李琼,刘力,2011)。对于低地位群体的外群体偏好及其与刻板印象的关系,有关的理论主要是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和制度正当化理论。
Fiske等人(Fiske,Cuddy,et al.,2002)提出刻板印象内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SCM)认为,能力和热情是刻板印象或者偏见的基本维度,与热情有关的包括友好、善良、可信、真诚,而与能力相关的则是能力、自信、才能、技能。刻板印象或者偏见就是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因此大部分刻板印象都是混合型的,或者说是互补性。大部分社会群体在上述两个维度上都是一高一低的,即那些能力强的群体,通常在热情的维度上得分较低,或者相反。研究者通过17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跨文化研究进一步验证了热情和能力两个维度决定外群体的分布假设(Cuddy,et al.,2008)。后来Fiske等研究者开始关注个体差异变量对刻板印象的能力-热情模型的影响,其研究(Oldmeadow & Fiske,2007)发现,公正世界信念量表上得分越高的个体越倾向于认为,阶层越高的人能力越强,阶层越低的人能力越弱,与此相对应的是,在热情维度与阶层的关系上则不存在类似的影响。这验证了公正世界信念对刻板印象能力-热情模型的影响。
尽管大量的刻板印象研究证实了能力和热情作用,但是,Wojciszke(2005)认为对自我和他人的知觉中道德是一个重要的维度,也是刻板印象重要内容。道德(Morality)是指诚实、可靠和正直。国内研究者管健(2009)认为,在倡导集体主义的国家中开展的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研究尤其应该重视道德维度的重要作用。而在随后高明华等人(高明华,2010) 开展的一项研究中得到了验证。
而在制度正当化理论中,刻板印象也被认为有对现状进行合理化和正当化的作用,它通过将高地位群体成员视为是有能力的、努力工作的,将低地位群体成员视为是懒惰的、不负责任的,使得人们认为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是自然的和适当的,进而导致人们主动地维护和支持现状。同时,人们也通过互补性的刻板印象来对不利群体进行补偿,Jost与Kay等人(Kay,Jost,& Young,2005)发现,对于处于不利地位的“失败者”,人们倾向于在与成功无因果关系的无关特质上给予补偿,例如认为该“失败者”在外表上是有吸引力的,但是在与成功有因果关系的重要特质上则会进行贬损,如认为该“失败者”不那么聪明。而对于处于有利地位的“成功者”则倾向于褒扬其重要特质,如智力,而在无关特质上进行贬损,如外表。而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要在与成功无关的特质上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失败者”进行补偿,其目的就在于维护其公正世界信念,使成功和失败、贫穷和快乐看起来更加和谐和公平。另一项研究(Kay & Jost,2003)则发现,相对于“贫穷但快乐的”“贫穷但诚实”“富有但不快乐的”“富有但不诚实的”搭配,“贫穷且不快乐的”之类的搭配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威胁,导致人们知觉到的公平感下降。因此,采用互补的刻板印象来对不公正的受害者进行补偿,也是个体维护现状、对现状进行合理化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