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评价对象的社会地位与对其形成的刻板印象的关系

二、被评价对象的社会地位与对其形成的刻板印象的关系

社会地位假设是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四大重要假设之一,即由被评价对象的社会地位可以预测人们对其形成的刻板印象(佐斌,张阳阳,赵菊,王娟,2006)。人们会依据个体所属的群体的社会地位来预测个体的刻板印象,社会地位与能力呈正相关,地位越高的群体被认为更有能力,同时,由于大部分的刻板印象是混合的。因此,高阶层通常也被刻板地认为是缺乏热情的。与此相对应的是,低阶层则通常被认为是缺乏能力的。本研究的发现也验证了这一点,无论是高阶层被试者还是低阶层被试者,其对高阶层的能力评分都是显著高于低阶层的,说明“阶层=能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稳定的刻板印象,这个刻板印象甚至没有受到评价者本身的阶层地位的影响。此时,高阶层被试者和低阶层被试者都表现出对高地位群体的偏好,对于低阶层的被试者,这就是一种外群体偏好。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来看,意味着低阶层的群体成员对其不利的刻板印象的接纳和默许,是一种共识性的歧视(李琼,刘力,2011)。

与“高阶层=高能力”刻板印象相对应的是,在道德维度上,高、低阶层的评价者对典型低阶层的道德评分都是显著高于典型高阶层的。高、低阶层评价者都表现出了对低阶层的补偿效应,这也未受到评价者自身社会地位的影响。这对来自于低阶层的评价者而言是一种内群体偏好,而对来源于高阶层的评价者而言,是外群体偏好。将道德与能力维度匹配起来看,无论高低阶层的被试者都认为高阶层是“高能力—低道德”的,而低阶层则是“低能力—高道德”的,这就形成了互补性的刻板印象。这也是符合刻板印象内容模型的假设的。从制度正当化理论的角度来看,为什么大部分刻板印象都是互补性的呢?因为人们要获得一种补偿性的控制(compensatory control),认为每一种群体都是既有优点又有缺点的,上天是公平的,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减少知觉到的不公平,从而接受现状,维护自身的公正世界信念(梁明明等,2010)。

但是在热情维度,高低阶层的被试者有一些差异,低阶层的被试者对典型低阶层的热情评分是显著高于典型高阶层的,但是高阶层被试者则认为两者在热情维度上差异不大。也就是说,低阶层在热情维度对内群体进行了补偿,表现出了内群体偏好,而高阶层的被试者则未在热情维度对典型低阶层进行补偿。

同时,本研究中值得注意的是,热情维度的阶层差与道德维度的阶层差相关程度比较高(r=0.706),表明对典型高低阶层的热情维度的评分与道德维度的评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一致性。Leach等人(Leach,et al.,2007)最初提出道德维度的重要性时认为,道德与热情是两个不同的向度,但是高明华(2010)的研究发现,社会性维度(热情、友好)与道德维度(诚实、可信)并不分离,两者代表的是群体评价的同一向度,这在本研究中得到了部分支持。但由于本研究对能力、热情、道德维度都采用的是单词语评分,而不是多个词语的评分,无法进行聚类分析。因此,热情和道德是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本研究无法得出确定的结论。

总的来看,高低阶层评价者都认可“高阶层—高能力—低道德”“低阶层—低能力—高道德”的刻板印象,同时,低阶层评级者对典型低阶层在热情维度进行了补偿,认为“高阶层—低热情”“低阶层—高热情”,而高阶层评价者则认为典型高低阶层在热情维度上没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