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社会阶层与客观社会阶层的关系
研究中采用阶梯量表测量被试者的主观阶层状况,1-10计分,结果发现,被试者的主观阶层评分均值为4.39,显著低于理论均值,呈现主观阶层评分偏低的趋势,这与李静(2012)的研究也是一致的,说明民众普遍具有一种弱势心理。李培林(2005) 对中国内地31个大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1万多名城市居民抽样调查表明,有14.6%的人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的人群,中国城市公众中认为自己处于社会“下层”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因此她认为中国城市公众的自我阶层认同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向下偏移”倾向。而且,这种向下的“偏移”并不是一种整体结构的偏移,而主要表现为自认为处于社会中层的人偏少,而自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数相对较多。本研究也验证了这种向下偏移趋势的存在,有27.5%的被试者认为自己处于社会底层。这个结果很容易让人误解是样本取样的问题,但是通过查看被试者的收入和职业分布,可以发现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被试者只有15.8%,而主观阶层评分较低的四个职业类型:城乡失业与无业人员、农民、产业工人,总共占被试者总人数的14.4%,这都要远远低于自认为处于社会底层的27.5%。
以往大量的研究发现,主观阶层和客观阶层只有中等程度的相关(Adler,et al.,2000;Goodman,et al.,2001;Kraus,et al.,2009)。本研究中,运用因素分析法将客观社会阶层的三个指标收入、受教育水平、职业整合成一个综合的客观阶层指标,结果发现,主观社会阶层与客观阶层综合指标呈显著正相关(r=0.342,p<0.001),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客观阶层反映的是个体依靠所占有的经济、文化和组织资源上在社会层级结构中所处的客观位置,而主观社会阶层是个体对自身在社会层级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的主观判断,那么,客观上占有的经济、文化和组织资源究竟对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有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和职业的人的主观阶层分布,结果发现,随着收入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增长,主观阶层存在着相似的上升趋势,其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在职业的变化上,则存在几个非常明显的不一致的地方。研究中采用的职业分类是陆学艺(2002)的职业分类,所体现的就是个体在占有的组织资源上的差异,职业确定为不同的等级。在十大职业分类中,私营企业主的主观阶层评分最高,平均值达到5.1,达到中等水平,这与(李静,2012;王甫勤,2008)等研究的结果都是一致的。其次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及专业技术人员,阶层评分最低的是农民、产业工人及商业服务人员。另外,可以看到,个体工商户的主观阶层评分与办事人员基本持平。总的来说,还是呈现出从事职业占有的组织资源越多则主观阶层评分越高的趋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职业中处于最底层的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其主观阶层评分及后面的公正世界信念、收入分配公平感得分是高于商业服务业员工、产业工人及农民的。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取样问题造成的,为方便施测,本研究的大量被试者来源于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或会议,因此,所取得的失业、无业人员可能并非长期失业人员,而只是暂时处于待业或是择业准备期的人员。
李培林(2005)的研究表明,收入、教育、职业和消费等各项主要的客观分层指标,与主观阶层认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关联强度不大。研究者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发现,在各种影响因素中,决定人们主观阶层认同的最主要因素是“父辈的社会地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研究三中采用家庭社会阶层作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阶层指标是符合实际情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