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阶层与群体偏好

四、社会阶层与群体偏好

人们通常会把社会分为两大部分——我们和他们。这就是说,将人们分为内群体(我们,自己人)和外群体(他们)是一种惯常的思维方式。在群际关系的研究中,一个最一致的发现就是内群体偏好效应,即社会群体成员更偏好内群体,而不是外群体(Levin,Federico,Sidanius,&Rabinowitz,2002)。因此,人们往往倾向对内群体评价更高,在分配资源时给内群体成员分配更多的资源。而对于外群体成员,则往往认为他们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而且对他们抱有更低的评价,在资源分配时,会倾向于分配更少的资源给他们,这种倾向则被称为外群体偏见。关于内群体偏好,最著名的就是社会认同理论提出者Tajfel(Tajfel,1970;Tajfel,Flament,Billig,& Bundy,1971) 的最简群体实验范式(Minimal-Group paradigm)研究,即使随机将成员分成不同的小组,接着要求被试者进行资源分配的工作,结果发现,这些被试者虽然与同组成员互相不认识而且从没有谋面和实际互动,但还是分配给自己所在组别成员较多的资源。

社会阶层是社会生活中一种重要的群体分类。按照社会认同理论,低社会阶层应该对内群体持有更高的评价,即内群体偏好。但是也有研究发现,低地位群体成员对内群体的评价往往不像高地位群体成员对内群体的评价那么积极,他们常对内群体抱有矛盾和冲突的态度,对外群体反而有着较积极的态度(Jost,Pelham,& Carvallo,2002)。也就是说,低地位群体成员常会表现出外群体偏好(李琼,刘力,2011)。黑种人小孩比较喜欢白种人玩偶;非裔美国人常会接受对内群体不利的刻板印象,如懒惰、不负责、暴力等,甚至他们比欧裔美国人更认可这些刻板印象(Brown,2011)。

对于低地位群体的外群体偏好,主要有三种理论进行解释:社会认同理论中关于共识性歧视的论述、社会支配理论和制度正当化理论(李琼,刘力,2011)。制度正当化理论在前文中已进行详细介绍,社会支配理论的核心变量——社会支配倾向将在文后进行详细介绍,因此在此仅介绍社会认同理论中的共识性歧视的相关解释。

社会认同理论将歧视的产生分为三种类型:由于现实生活中对有限资源的竞争和冲突中产生的歧视;由社会自尊驱使的在消极社会认同维度上产生的对抗和歧视,此时没有产生现实的利益冲突;而第三种则是各群体对群体间的相对地位达成了共识,而低地位群体也接受了自身所处的劣势,此时,高地位群体和低地位群体都表现出对高地位群体的偏好(Rubin &Hewstone,2004)。那么究竟何时低社会阶层对歧视表现出社会竞争,而何时会接受共识性歧视呢?社会认同理论认为,当低地位群体成员感知到的群际地位差异是稳定且合法时,就会产生共识性歧视,而当群体地位不稳定或者不合法时,就会试图通过社会竞争来改变自身的低地位。对此,研究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但是主要关注的社会结构变量的调节作用。例如,通过实验手段对群体差异的合法性进行操纵,然后考察被试者的群体偏好(Hornsey,Spears,Cremers,& Hogg,2003)。由于本研究主要考察的是个体差异变量的影响,尚未对差异变量与社会结构变量的相互作用进行探讨,在此不进行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