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世界信念对阶层刻板印象的强化

三、公正世界信念对阶层刻板印象的强化

本研究发现,公正世界信念得分与能力—热情—道德维度评分的阶层差均呈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公正世界信念越高的被试者总是倾向于对高阶层的评分要高于对低阶层的评分,在评分上表现出对高阶层被试者更多的偏好。高水平的公正世界信念导致了人们对于处于不利地位群体的消极态度,这在本研究中得到了支持。相对于公正世界信念较低的人,公正世界信念较高的人更加倾向于相信“阶层=能力”的刻板印象,虽然他们也会在道德和热情维度对典型低阶层予以补偿,也认为典型低阶层在道德和热情维度得分更高,但是公正世界信念越高的人,补偿效应越弱,越倾向于认为两个阶层在道德和热情维度上差异不大。总的来说,公正世界信念高的人会做出相对有利于高阶层的评分。

为进一步明确这种偏向,将公正世界信念分为高低分组之后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评价者本身所属的客观阶层的主效应不显著,评价者的社会阶层与公正世界信念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只有公正世界信念的主效应是显著的。之前的分析也发现,评价者本身所属的客观阶层并未导致其在公正世界信念得分上的不同及其对典型高低阶层的评分上的显著差异,无论高阶层还是低阶层的评价者,都一致地支持“高阶层、高能力、低道德”的刻板印象,只是在热情维度的评分上有一些的差异。也就是说,在评分阶层差的变异上,其影响主要是由公正世界信念的高低造成的,而并非评价者本身所属的客观阶层。评价者的公正世界信念比其所属的客观阶层能更好地预测其对典型高低阶层的刻板印象。

在本研究中,从三个维度评分的阶层差与公正世界信念各分量表的相关上来看,他人和现在维度与阶层差的关系更为紧密,阶层差代表的是对高阶层的评分与低阶层的评分之差,分值为正且分值越大表明评价者对高阶层有更积极的态度、对低阶层有更消极的态度。在本研究中,他人和现在维度与阶层差的显著正相关表明,他人维度和现在维度得分越高的个体对高阶层有更积极的评价、对低阶层有相对消极的评价。相对于自我公正世界信念,他人公正世界信念可以更有效地预测对不公正受害者的消极态度,这在国外的大量研究(Bègue & Bastounis,2003;Sutton & Douglas,2005)中得到了支持。而现在维度则是基于本土文化中新加入的维度,本研究发现,相对于未来维度,现在维度与对低阶层的消极态度关系更为紧密。

“阶层=能力”刻板印象的实质是,认为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对于其遭遇负有主要责任,而忽略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理论中提到的常用的非理性策略:责怪受害者、贬损受害者,其核心就在于将结果产生的原因归因于受害者本人,而忽略其他因素的作用。例如,公正世界信念越高的被试者,越倾向于认为贫病交加的老年人对自己的状况负有责任(Begue & Bastounis,2003;Beierlein,et al.,2011;MacLean & Chown,1988),将贫穷归因为个体因素。例如,性格或者行为的原因(Campbell,et al.,2001;Smith,1985),同时,低估外界因素的作用(Cozzarelli,et al.,2001)。而对于积极的结果,Smith(1985)发现,公正世界信念越高的人会对富裕归因为内部原因。一项研究(Iatridis & Fousiani,2009)发现,公正世界信念越高的被试者越倾向于对高阶层的成功和低阶层和失败归因于能力上的差异。另一项研究发现,无论结果是好的还是坏的,公正世界信念越高的人都倾向于认为现状是更合理的,是得其所应得的,以此来作为他们对命运的妥协(Heuer,et al.,1999)。因此,高水平的公正世界信念与高阶层的处境是一致的,对高阶层维护其有利地位是有利的,而对于低阶层而言,则会引起共识性的歧视,使低阶层接受和容忍自身的不利地位。整体来讲,公正世界信念是一种有利于维护现状的意识形态。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公正世界信念被视为对社会不平等进行合理化的“阶层合法化的神话”(hierarchy-legitimizing myths)也是有一定道理的。